社会实践|海洋与我们的母亲河,小黑山岛调研之旅
海洋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生态屏障,而陆地则是海洋进行开发和保护的重要依托,为更好理解推进陆海统筹、河海共治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联,烟台大学海洋学院“黄河入海 环保入心”科考实践队走进小黑山岛小黑山村,开展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2022级辅导员、实践队指导老师王鸿睿带领6名学生进行实践。
实践背景
小黑山岛,位于黄河末流的黄渤海湾,四面环海,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河流风貌,是黄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海洋生态系统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近年来,河海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影响着小黑山岛的发展。为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河海生态环境现状,提高环保意识,海洋学院特组织此次暑期实践活动。
实践内容
绿色发展科考调研
实践队员与小黑山岛李成波书记就黄河与小黑山岛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探讨,对于黄河为小黑山岛带来的资源与挑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于小黑山岛的海参养殖户的养殖情况进行了实地的调研考察,交流中,实践队员了解到海岛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海参养殖品种、养殖方S式,并以此为基点与养殖户就如何通过绿色养殖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交流中,李书记提到:‘‘黄河水土流失问题给岛上养殖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鱼资源捕捞量明显减少。’’ 港口泥沙淤积相比许多年前格外严重,虽然近年来采取了相应措施使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是杯水车薪。要解决岛上养殖业出现的问题,关键还需从黄河流域入手,只有保护好黄河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岛屿养殖产业的高水平发展。
生态环保科普教育
实践队指导老师王鸿睿组织实践队员与当地村民进行了热烈讨论,通过发放宣传册,与当地村民进行海洋灾害防御问题的探讨。实践队员在讨论中了解到风暴潮的危害性极大,会造成轮船碰撞,搁浅或沉没,对滩涂和海边的养殖区产生影响,从而对于水产养殖及盐业生产造成破坏。而潮水漫上堤岸会导致财物损失,对于淡水资源造成污染。因此,为预防不必要的损失,应随时留意相关部门警报,发生风暴潮时不要滞留在海边,船只要及时返港,轮渡,海洋观光等必须停止。
除此之外,队员们还与村民就海洋杀手——溢油进行了相关讨论。在石油开发,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原油或成品油泄露入海,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更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溢油形成的油膜致使海水缺氧从而导致生物死亡,并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当我们发现海洋溢油应及时拨打溢油应急电话,远离溢油海区,不销售和滥用溢油海域水产品。
实践队就什么是海草床,海草床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如何修复海草床问题展开交谈。海草具有发达的根系,能开花,产生种子,种类丰富,有红藻,褐藻,绿藻。海草床是全球重要的碳库,具有强大的碳捕获和碳封存能力,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物理干扰,鱼类减少,人类活动,气候变暖等因素,海草生物多样性降低,为高濒危等级生物。我们必须加强对于海草资源的好处的深刻认识,提高海草床保护意识,拒绝倾倒垃圾,排放污水,托底作业,人为破坏。
讨论结束后,队员就黄河流域与小黑山岛的异同,两者的渊源以及黄河引流入海岛三方面开展了一场黄河知识科普会。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小黑山岛则为一个海岛,位于黄海与渤海交汇处,依赖于海洋,具有独特的海岛地貌,其经济发展依赖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两者文化风格各有特点。
低碳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在小黑山岛海岸线开展净滩活动。队员们带着垃圾袋和称重器,沿着海岸线,将沙滩上的垃圾进行清理,海滩垃圾种类很多,包括塑料瓶、包装袋、泡沫盒等各种塑料制品,缠绕在礁石上的渔网、破碎的玻璃瓶以及磨损的橡胶轮胎带,实践队员对垃圾废弃物进行称量、分类、回收后发现垃圾总重竟达7。3公斤。
通过净滩活动,队员们发现村民对垃圾分类知识有待加强。因此,实践队员针对印象深刻的垃圾,比如盛有深黑色液体的矿泉水瓶,渔网,油漆桶等物品特点与危害进行撰写并分享,以传播环保理念,保护河海生态环境。
实践感悟
面向河海,走向深蓝,环保入心
通过此次绿色发展科考调研,生态环保科普教育,低碳环保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海洋与黄河的生态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承担起保护河海生态环境的责任,不仅是为了我们自身利益考虑,更是为了子孙后代和整个地球家园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加强自身环保意识,并贯彻落实到日常实际行动中,接下来,“黄河入海 环保入心”实践队将继续关注海洋与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地球家园的美好未来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