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8000年前,黄河流域已有先民用粘土制作陶器,其记忆延续千年,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而洛阳作为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制陶技艺的发展在河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解在洛阳久负盛名的古陶器制作技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豫见博物,我看非遗”社会实践队成员宋颖前往董家古窑采访非遗传承人董强峰先生。

在采访过程中,董先生介绍了古陶瓷的背景以及古陶瓷非遗文化的发展前景及其面临的困境。目前古手工制陶技艺已进入洛阳各大高校以及初高中小学幼儿园,并且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了解手工制陶技艺。但是由于其厂区拆迁后,暂没有其他安置场地,导致其发展受限。

希望通过这次采访能让年轻人深入了解,陶瓷的发展演变史,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拓展艺术视野和文化素养,全面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为河洛非遗进行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