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代,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严重打击,面临着巨大的生存难题和挑战。为探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现状和寻求救方,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文法系团总支“织金夹银,寸锦寸金”暑期三下乡实践小队在7月前往南京进行调研,探求云锦之状,寻求救锦之方。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自身便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云锦小队起初认为南京云锦在南京的生存和发展必然比其他的非遗要好的多,可在真正前往调研时却发现有很多的南京本地人并不知道或者并不了解南京云锦,南京云锦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是清朝诗人吴梅村赞美云锦的诗句,诗中”锦“一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组合,意为豪华贵重的丝帛。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中国有四大名锦: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位列之首。南京为保护自己本地方的非遗云锦,设立诸多博物馆,其中最出明的就是南京云锦博物馆和江宁织造博物馆。云锦小队以博物馆入手,加深对云锦的了解。
在南京云锦博物馆,云锦小队认识到云锦的发展脉络以及云锦的基本制作方法,甚至也见识到了作为云锦制造机器的大花楼木织机的运作模拟,拽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机下,负责织纬、妆金敷彩,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这种复杂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目前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在江宁织造博物馆,云锦小队惊讶于最早详细描写云锦的竟然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红楼梦》之中有大量服装的描写,色彩、材质、款式、纹样细致入微,大观园之中的主子们穿的大多是云锦制作的衣物,在曹公笔下极具富贵感,也说明曹雪芹耳濡目染之下,已经对云锦有了非常透彻的了解。《红楼梦》中晴雯病重时补的孔雀金裘,便是孔雀羽毛捻成丝线,加入金丝和各种色彩的丝线同时使用,最终才织成了美若云霞的锦缎,这种云锦是真实存在的,在史料上也有着明确的记载。
1600多年来,云锦是我们迄今为止唯一不能被机器加工取代的制造工艺,它富丽典雅,色彩浓郁,质地坚实。云锦产量极低,价值昂贵,因为其织造工艺非常复杂繁琐,云锦完全靠人的记忆来完成编织,两个人一天工作8个小时,也就只能织出5厘米左右的云锦。这点云锦小队在与金文云锦的非遗传承人和织造人员中得到证实。在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云锦小队了解到在南京这个地方,不少本地居住着并不知道和了解云锦,他们说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面对当代社会网络信息的冲击,很少会有学生停下脚步去观察了解云锦。他们还提到在跟着金文大师工作的这些年,南京云锦虽然也以缓慢的速度进行传播和发展,但是由于工作枯燥无味且极易消磨时间,往往一匹锦就要花费织造人员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老员工、老传承人决定离开,这也导致了云锦传承人的缺失。云锦小队也对传承人说面对国潮的兴起,不少年轻人也渐渐对丝织锦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产生极大的兴趣,南京云锦的传承发展还是具有光明的前途的。最后,传承人亲自为云锦小队演示云锦的织造过程,让小队成员能够更直观的了解云锦的织造过程。云锦小队与传承人进行合照留念。
南京云锦,和南京长江大桥一样,是现代南京的形象标志,而和云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也位于云锦所之中,老一辈艺术家们用毕生心血将这项濒临失传的伟大中华遗产传承了下来。在过去云锦是皇室贵族的象征,现在云锦是时尚的霓裳,世界的非遗,云锦小队怀着敬畏之心循着先人的足迹,感受1600岁仍历久弥新的云锦。在了解云锦的路上,小队成员感悟道:真正想要了解云锦还是要去实地勘测,真正通过交谈和体会的才是真是的现状。云锦小队成员也真诚感谢传承人的分享,也遗憾于没有见到金文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