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19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追寻岭南文化印记队以“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认同感、归属感,在2022年省级获奖基础上,再次来到湛江市雷州市深耕雷剧文化,开展“非遗国粹雷剧的传承与推广”——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主题教育。
人物访谈、雷剧微型纪录片、雷剧角色建模、雷剧融合红色文化歌曲、大学生学戏演戏.......2023年暑假,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追寻岭南文化印记队的师生们结合当代人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喜好,带着一系列的精心策划,与湛江市实验雷剧团、中翼雷剧团对接合作,再次踏上了弘扬雷剧文化的征途,为大众呈现一番“我们都喜欢的雷剧”。
(雷剧演员粉墨登场在舞台上精彩亮相)
队员们来到湛江市实验雷剧团,采访了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湛江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湛江市政协常委、雷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唐金凤,并就如何挖掘传承和保护发展雷剧艺术,进一步梳理保护区域文化历史根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湛江大文旅开发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为下一步开展“戏曲进校园”“雷剧快闪”等活动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
(队员与唐金凤老师正进行交谈)
队员们访谈了雷剧唯一一个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林奋,她说:“冲刺中国戏剧梅花奖时,湛江市集聚全市的雷剧精英,为我量身定做了夺梅作品—《梁红玉挂帅》,肩负着弘扬雷剧的重大使命,我当时就明白,我不是为林奋夺梅,而是为雷剧夺梅”,“三下乡”队员们感叹道:如此精诚团结、上下一心的雷剧大家庭,令人感动万分。
(林奋老师接受采访时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述冲奖经历)
通过对湛江市中翼雷剧团生角黄圣浪进行访谈后,队员们了解到雷剧在一代代的承师授艺中,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他们对雷剧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队员们在后台对生角黄圣浪进行采访)
为了推广雷剧文化而获取素材,实践队跟随湛江市中翼雷剧团奔走于不同村落,去感受雷剧行业的艰辛与不易,从而去思考如何用大学生的力量去帮助雷剧改变现状。在随团调研中,初步统计到分布在雷州半岛内的雷剧团有将近两百个,雷剧演员们每天白天排练,晚上演出,且一年有330天左右的工作日,队员们体会到了雷剧演员们在传承中的坚持不懈。
(镜头下雷剧演员的排练日常)
炎炎烈日之下,随团演出的队员的汗水从额头上渗出,但是他不是在演出,而是为队员们做饭烧菜,他手中的锅铲不停地翻炒大锅中的菜,“三下乡”队员感叹道:“为了准备晚饭,顶着高温将这一锅菜煮好真不轻松真心不易,后勤工作人员也一样辛苦!”
年过七旬负责炊事的大伯淡淡地回答:“做完饭菜,我还要参与伴奏呢,因为我对雷剧是真的喜欢。”
(“三下乡”队员与雷剧演员一同炊事)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队的队员们跟随雷剧团一起生活,了解到,许多雷剧工作者都是一人兼任多种工作,一位在剧团工作多年的大姐便是如此,既是花旦演员又是戏服整理工作人员。他们对身兼多职已经习以为常了。
(老一辈演员为年轻演员整理衣物)
(雷剧演员在后台烘干满是汗渍的戏服)
(雷州当地雷剧爱好者集聚广场内同唱雷剧)
雷剧——被称为“广东四大戏剧”之一,是广东省雷州市地方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朝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有关于雷剧的最早记载,1964年正式定名为“雷剧”,雷剧起源于雷州歌,其发展历史经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州歌剧、雷剧五个阶段,至今历时500余年。2009年雷剧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演出过程中,湛江市中翼雷剧团中有一位被雷剧同行人所熟知的“小神童”引起了队员们的关注,他叫李金东,年仅5岁的他刚上幼儿园中班,却能掌握雷剧伴奏团中所有乐器的使用方法。队员们通过了解得知,小金东的爸爸是一名雷剧伴奏师,自小金东出生以来就带着他和雷剧团一起生活。受环境影响,小金东每天在浓厚的雷剧文化中耳濡目染,受此熏陶,再加上他的天赋和兴趣,他很快成长起来了。
(年仅五周岁的小金东跟团伴奏)
渐渐地,小金东成了雷剧团内不可或缺的一位得力干将,在课余时间都会参与到雷剧团演出的伴奏中来,通过现代数媒科技的传播,这位“小神童”也成了雷州“小网红”。传承就是要从娃娃抓起,此次意外的收获也让队员们看到了雷剧文化流淌在血脉中的传承。
实践队的带队老师王婷婷对学生们说道:“三下乡的目的不仅是要帮助雷剧更好地发展,更要注重在此中学到什么,大家要将雷剧演员们的这种精神运用到学习当中,才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学好、用好,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雷剧演员们在追寻艺术之路中“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让队员们感慨万千,纷纷表示会将指导老师的教语和雷剧精神始终会铭记于心。
在这次“三下乡”活动中,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追寻岭南文化印记队队长谢腾锋便是土生土长的雷州人,从小就有一个雷剧梦的他,小时候就曾披着床单,幻想着在舞台上表演。而这一次机会,让他小时候的梦想照进现实。他顶着炎炎烈日,穿上厚重的戏服,跟着雷剧生角黄圣浪先生学着雷剧文生的一招一式,随着雷剧末角苏祥宇先生学唱着雷剧的一腔一调。
(生角黄圣浪正指导队员表演)
(团长苏祥宇正指导队员化妆)
锣鼓声相递,又见彩绣鲜衣,经过为时三天的学戏,终于到了队员正式上台表演的时候了。“见金枕、泪难禁,凤舞鸾翔伤我心,谁知道,针针线线有泪迹,谁知道,缕缕丝丝藏真情”随着雷胡、扬琴伴奏的旋律迎入耳畔,“三下乡”实践队队长谢腾锋便也开始悲情地唱着戏文,在舞台上倾情演绎着雷剧《洛神》的选段,一出愤慨,一出悲戚,仿佛此刻在台上的他便是那一代痴情的才子曹子建,对着爱人的遗物声泪俱下。眼前戏、缓腔急、一折演得淋漓,观众们在台下偷偷擦拭着眼泪,队员们也不禁倍受触动。
(队员走上舞台演绎雷剧)
对雷剧文化进行深入调研的过程中,每天的行程结束后,“三下乡”实践队的队员们都会将当日跟随雷剧团生活的心得进行分享和讨论,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广东建院机电工程学院追寻岭南文化印记队的队员们分工明确,归纳、总结雷剧文化在当地实际的发展情况与面临的问题,并且结合实际,发扬所长,运用自己的专业所学,用视频剪辑、人物模型设计、撰写文章、原创诗词及书法等方式,将雷剧的魅力呈现给大众,助力雷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实践队师生们日常分析总结会议)
(队员们轮流发言对问题进行探讨解决)
摄影组的成员们希望能够作为乡村“新媒人”,用自己的镜头将雷剧下乡演出的台前幕后的真实和美好记录下来。为拍出高质量专属于雷剧的微型纪录片、宣传片、采访片和精美的雷剧剧照,实践队队员薛启睿、张凯坤、罗俊斌不惧烈日的暴晒和酷暑的闷热,日夜忙碌在戏台上下的各个角落。
(摄影组同学将活动过程一帧帧记录)
与此同时,实践队队员李梓滔、汤涛也在同步记录着大学生“三下乡”实践队为雷剧所贡献出的每一分努力。实践队队员周文静负责实践队活动的后勤工作,每天都要准备好实践队当天活动的必需品。实践队队员冼玉婷通过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根据雷剧演员的外观特点进行建模,把雷剧角色的形象塑造出来,让大众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模型,简单感受其形象魅力。
(队员专心为雷剧人物形象建模)
文案组的沈倍而、陈玉熹、谢腾锋同学,每晚努力撰写文案,学生们各尽其力来为雷剧的传承和发展献智献策,希望将雷剧文化推向更广大的舞台。
(文案组同学为活动后期备稿中)
广东建院机电工程学院追寻岭南文化印记队的全体师生们在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砥砺前行,用行动感染更多人,发挥团队的力量“传古今文化,播东方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