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福州7月17日电(通讯员:潘天睿)
摘要:本篇报告主要采用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了解当地的建筑群系,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来切实体现本次报告的真实性,并借此展现当地悠久的历史底蕴与深厚的红色文化。
关键词:三坊七巷、人文、历史、红色文化
正文: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023年7月16日,湘潭大学艺术学院赴琅岐岛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据了解,位于福州中心城区(老城区)的三坊七巷拥有38公顷的完整保护范围。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图注:三坊七巷正午的街道
三坊七巷的三坊分别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同时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因为商业的繁荣而与文化底蕴深厚的三坊、七巷一并留存。
三坊七巷的建筑空间与结构布局与众不同,三坊七巷的建筑群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得厅堂前无任何障碍,使得厅堂显得高大、宽敞且开阔。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三坊七巷的建筑在窗饰上着有功夫,窗棂制作精致,镶嵌的木雕华美。同时,建筑门的处理也具有特色,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门楼。
图注:三坊七巷的建筑
作为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相互润泽的一方土地,三坊七巷所孕育出来的爱国志士有浓厚的家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思想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三下乡调研团队探索过程中,成员了解到三坊七巷的近代历史名人,如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沈葆桢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不遗余力的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付出实践;曾宗彦引发清廷兵制改革;严复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推动近代中国红色革命运动进程等。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
图注:林则徐虎门销烟历史场景蜡像
1919年5月6日,福州“五四运动”在此爆发,福州各校学生罢课,上街示威游行,将反帝反封建运动推向高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曾要求“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
图注:习总书记对林则徐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倡导
感悟:
三坊七巷作为福建省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深厚的革命文化内涵,有重要的保护价值。通过本次实地调研考察,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三下乡”团队全体成员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相结合的力量,正是文化的融合使得三坊七巷的发展焕发勃勃生机,这种发展模式为本省的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带来助力,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与红色文化的弘扬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实践团也通过这次实际行动切身体会到红色精神与艺术文化创作相结合的巨大影响力。红色文化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双重属性,使得红色文创在提取它的红色文化元素时,会将类似革命纪念地、伟人故居、革命遗址、遗迹、革命文物等有形要素,与信仰、制度及革命精神等的无形要素分别提取出来,有效地融入到文创中。也正因如此,这种“红色+艺术”的创作模式,利用红色革命文化特色资源,选择艺术作品作为切入点,更能推动引领人民群众感悟红色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实现红色文化艺术品既有理论和事实的说服力,又有情感和艺术的感染力,讲述红色文化资源背后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故事。
(指导老师:孙彤; 通讯员:潘天睿; 供图:湘潭大学艺术学院赴琅岐岛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