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源泉,山东日照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日照非遗文化。2023年7月15日至7月17日,安徽省宿州学院“沧海拾遗,勇立潮头”非遗文化艺术服务团实践队前往安徽省宿州市,开展了本次“以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构建国粹之美将来时”社会实宿马园区中心绿地衢坊街的大运河民间艺术馆,开始了参观品味非遗艺术文化的的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队在观览宿州长江文化简介。通讯员贺吴吴 供图
通过线下实地的探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非遗文化的深厚韵味给打动,站在一件件传承下来的老物件面前,品味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认真观摩地旁边的作者简介,时间仿佛静止,这一霎那,与远古的先辈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谈。
非遗文化无处不在,需要用心去观察。看着橱窗内的非遗文物钟馗画像,我的脑海中倏地浮现了许久不曾想起的儿时记忆:幼时的我曾怯生生地指着客厅挂着的“大胡子” 的“黑不溜秋”的画像,扯着奶奶的围裙问:奶,为什么要挂着这个好怕的画?你奶奶慈爱的轻轻拍掉我指着画像的手指,把我抱到腿上说:这是“钟馗”,他保护我们平平安安,再也不怕坏东西来家里呀……在我的印象里,朴素的农民们家中最是能保留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那种近乎热烈赤诚的衷心是在它处是都难得看到的,这种炙热的情感一代代地相传,千年岁月也只能将它打磨得愈发温透亮。我闭上眼睛回想小时候阿妈哄自己睡觉的歌谣,好像每一句呓语中都潜藏着来自远古的祝福与守候。还有假期得空去看马戏的记忆,无论哪一次看到高大威猛的狮子跟着指挥员的指令性,灵巧熟练地做着各种各样难度的动作,都觉得不可思议,震撼且新奇。
非遗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它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清晰地记得,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就贴切了年画,古朴稚拙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非遗文化应当历久弥新,在新时代迸发新光彩!在生活节奏飞快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许多年轻人追崇外网流行文化,更不用说保护和发扬非遗传统文化了。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我坚信,只是沉浮于浮躁的流行文化,而不顾经典的传承是走不远的,是本末倒置的,只有守好根本初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