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一个国家外在灵魂的直观表现,是人文主义和自然事物完美结合的历史见证。为了解中国清代园林古建筑群文旅融合的过程,认识科技与传统的融合方式。12月28日,“丹青戏韵,笔墨传薪”实践队队员通过线上采访的形式,开展以“扎根时代沃土,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采访围绕着房女士对今年游玩颐和园中发现的科技与传统的变化展开。
首先,房女士向实践队队员介绍,颐和园是中国清朝皇家园林,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吸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实践队员在采访房女士
然后,房女士向实践队队员介绍到,颐和园内随处可见“智慧”元素。咨询大厅内的大屏幕上有景区概况、景区地图、公园服务、公园文创等8大板块,供游客自助查询;景区内的休息场所有室内自助售卖机、共享充电宝、共享讲解器等共享经济产品,供游客自主租借。同时,园内还有自助语音导览机租借,一键租还、操作方便,内含丰富的颐和园景点讲解,可以让游客在游览中边听边学。不仅如此,房女士还发现了“颐和园”官方公众号,可以免费将“导游装进手机里”。点击公众号的“颐和导览”栏目还可以查询园内的商业网点与卫生间的分布、景点介绍等。房女士表示,漫步在颐和园的回廊水榭中,在智慧科技的助力下,一边聆听一树一木的趣事,一边欣赏着中国皇家园林大气而不失灵秀的美丽景色,极其享受。
最后,房女士对实践队员介绍到她参观结束后,又主动去搜寻了解了颐和园在科技的帮助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了解了相关技术,如山体监测、古建筑监测、古建筑彩画监测、古树检测、各种修缮工程等,颐和园正在建设成为山、水、古建、古树名木、园藏文物俱全的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借助北京市科委的力量,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进行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探索,既考虑传统的管理方法,又力图与时俱进,将其与时代的工作特点相结合。将科技与旅游融合、与文化遗产保护融合,其意义体现在众多方面。一是惠及游客,让他们用技术手段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二是惠及社会,让大家享受到旅游科技发展的成果;三是惠及政务,将大政方针落到旅游管理、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等的实处,让重要的瑰宝更有效地延续下去。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队员不仅认识到科技与传统融合需要从实际工作入手,意识到“智慧”元素对园林的贡献,更了解到了惠及游客在文旅融合过程中的重要性,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