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12月22日,“丹青戏韵,笔墨传新”实践队通过线上形式召开“江苏地域文明”研讨会。实践队所有队员参加会议。
实践队员在进行线上交流研讨
接着,大家讨论了科技助力文物和文化遗产发展的实例。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简称“中运博”,全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扬州三湾风景区,是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管理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馆中基本陈列之一的“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全景展示中国大运河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的通史展,以紧握历史脉络的叙事方式,通过文物、辅助展品、图表、照片、场景、模型等多种手段进行展示。同时,该博物馆还创新性地引入5G技术,在展厅中设立了独特的沉浸式体验空间——“5G+VR|720°直播大运”,全景呈现运河之美,打造了一个有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让观众身临其境、可以互动体验的展厅。
与此同时,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云锦保护与传承研究数据成果,设立了云锦数字化成果展示体验区,人们可借助VR设备近距离360度“触摸”到大花楼织机。通过该技术,人们可以随时将大花楼木织机的1000多个零部件进行拆分或组合,了解每一个部件的名称和用途。这能够带来深度的沉浸体验,从而让人们彻底了解云锦文化。
另外,江苏的某些企业也推出了新兴科技,例如,戴上VR眼镜,切实感受古色古香的故宫;在AR互动实景下,一眼看尽多个博物馆;在BOE画屏上,通过物联网技术欣赏数字化的影像,直接进行文物、艺术品的交易;运用3D打印技术,还原的数百年前的漕船;在科技助力下,共赏人与机器人共同演唱的戏曲《牡丹亭》。
最后,大家讨论了科技助力文化发展的优势及意义。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强劲动力,它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数字化、网络化。这不仅有利于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也能促进文化更好传播。
通过这次的交流研讨我们对江苏文物和文化遗址文明的现存情况、推动文物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科技助力文物和文化遗产发展的实例、科技助力文化发展的优势及意义等问题有了一定了解,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