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医学院 人文与管理学院) 作者 程甲璇 刘思凡
实践纪实:深入调研产业,弘扬贡糕文化
为传承贡糕文化血脉,进一步解锁贡糕文化密码,2022年7月3日,皖南医学院赴安庆怀宁调研贡糕社会实践团队集体前往石牌镇开展调研活动,对当地贡糕传承人进行采访,加深团队成员对贡糕制作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通过走访,找到了从事贡糕制作30余年的手艺人--刘心明。据他介绍,他从十三岁起就开始从事与贡糕相关的工作,一步步从打杂的小学徒走到可以独当一面的贡糕传承人。在被问到“为什么选择从事贡糕这一行业?”,刘心明不无自豪的表示,怀宁贡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制糕的传统技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觉得有义务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刘心明本着对贡糕行业的热爱和将贡糕制作的传统工艺传承的希望,坚持从事了贡糕制作这一行业。

图为团队成员对手艺人刘心明进行采访 通讯员刘思凡 摄
刘心明说制作贡糕不但需要讲究技艺,而且原料取材也要高标准,最后再精细制作后方可出上品。一片薄薄的贡糕须经过炒米、制粉、化糖、擦糕、筛糕、压糕、蒸糕、切糕等多道程序,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手艺人的独特匠心。虽然现如今的贡糕生产更多地采用了机械化生产方式,但是传统的制糕技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手工制作对每一道工序的把握程度以及产品的口感是机械代替不了的,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机械化如何进步,传统制糕工艺一定要坚持。刘心明介绍道,他们工厂在生产贡糕时,依靠传统工艺,坚持纯手工制作,为的就是不忘初心,保留传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口感,加强人们对传统工艺的信心。

图为手艺人刘心明进行贡糕生产 通讯员程甲璇 摄
面对实践队提出的非遗技艺传承遭遇了哪些困境时,刘心明说“虽然社会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高,但从事手工制作的青年人却寥寥无几,因为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投身又苦又累的贡糕制作,如今继续从事贡糕制作基本上都是老一批的手艺人。”

图为贡糕流水线上的工人正在进行忙碌的生产 通讯员程甲璇 摄
除非遗技艺传承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外,贡糕产业发展也遭遇一系列挑战。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对高糖甜品的需求量也随之降低。贡糕作为一高糖甜品,人们的购买量也逐渐减少。在这方面,刘心明也曾想加以改进,但贡糕的糖份是其保质期的保证,糖分一旦减少就可能引起蛀虫、变质等问题。也曾想过添加一定的防腐剂,但如此一来贡糕就会失去其原有的味道。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创新和改进产品来解决问题。要想产业生存下来,就必须改进产品。刘心明说道,工厂也做了很多方面的改进,比如在制糖方面,最早用火烧成水之后成型,现在用机器刮成粉,再用水混合,这样改进可以解决酸碱超标的问题,保障能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团队成员们在刘心明的介绍下,了解了贡糕的制作过程,也领悟了制糕工艺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在贡糕产业的背后,有着默默无闻的身影,他们细心研究着更高手艺的传承与创新;有着一群人的努力与探索,不知不觉间,传统手艺人守护了记忆的味道,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与象征,需要每一个人悉心守护与传承。
传统工艺的魅力令人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蕴含着生活的智慧,沉淀着文化的韵味。工艺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传承的关键在于人。 刘心明表示希望借助众多网络平台对贡糕文化加以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研究贡糕制作这一非遗,从而更好地将其传承发展下去。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团队成员认识到传承与发扬贡糕文化任重而道远,希望凭借团队微薄的力量对其加以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致力于用实际行动促进贡糕这一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图为团队成员于正鼎贡糕食品厂前合影 通讯员程甲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