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联合颁布的“素质教育”相关政策,同时丰富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的大环境下孩子们的暑期生活。7月24日,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童心向党,少年飞扬”燃梦志愿服务团队为临洮当地小学生开展了“云支教”三下乡活动。将传统文化和课堂紧密结合在一起,开展了趣味数学课、折纸课、文化遗址讲堂。让同学们感受文化魅力,从文化中寻找智慧。
趣味数学,共游数学之海数学不只是数字、方程和公式,还是无数饱含趣味的巧思妙想和文化底蕴。实践队员之间经过讨论,决定避开较为枯燥复杂的奥数类问题,选取了生活中常谈到的“日期”作为主题,讲授有关“日期”的数学文化知识。课上,刘伟通过讲述古代的太阴历法是根据月亮来确定一年及相关节气,而现代使用的阳历是根据太阳来确定的。并重点强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仍按阴历来推算,阴历和阳历都会并行不悖,一直流传下去。”之后引出关于日期推算问题的思考,并邀请同学们各抒己见。之后提出了用推算法、画日历等方法用于巧解“日期问题”。
将数学和文化相结合,在数学中寻求传统文化,探索发掘数学王国的奥秘。实践队队员刘伟带领同学们巧解“日期”问题,其中推算法结合了上一节课所讲的“余数除法”知识点,温故知新,引导同学们将知识学融合贯通,也在问答互动中引导孩子们摆脱对数学这门学科固有的畏惧感。
指尖艺术,巧手创意生活艺术创作能力是“美育”政策强调的青少年一代需具备的重要素养.为了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践队开展了一节妙趣横生的折纸课。同时也根据所对接同学们的年级分布情况准备了美术类相关的简笔画速成课。实践队队员苏引弟鼓励孩子们积极动手尝试,从裁剪纸张,步骤演示开始亲身体折绿马的制作过程,中途难免有困难之处,同学积极询问,实践队队员耐心解答。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步步的操作中,一个个小巧的折纸绿马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因此,同学们的兴趣也得到激发,开始主动尝试其他有趣地折纸——千纸鹤,小船等.
随后是实践队队员孙冰燕的简笔画速成课,在课上她以“手持绿‘码’”主题为例,讲解了简笔画的设计布局方法,旨在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简笔画画工技巧。
特色彩陶,重温华夏文明为了让同学们对临洮县当地文化遗址进一步得到认识,实践队决定开展彩陶文化魅力的课堂。实践队队员张国强为本次课程的主讲人,他通过“马家窑文化知多少”“彩陶文化大赏”以及“你说我答”“畅所欲言”互动环节带领同学们重温马家窑文化,主讲人在一开始先抛出了一个问题:“马家窑遗址在哪里?”,并通过一张地图介绍了马家窑遗址的分布地。随后,主讲人张国强介绍了马家窑的历史,通过一个的视频和简短而又精炼的文字介绍,给大家介绍了刻画具体生动的石岭下彩陶,造型秀健大方的半山型彩陶,富含精美图案的马厂型彩陶。通过视频,同学们看到各种文创产品,感受到马家窑文化和现代产物的巧妙结合,体现出彩陶文化的魅力。课堂上时不时传出一声声“哇”。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参与并积极发言。在你问我答中,主讲人张国强首先通过抢答的方式,抛出与马家窑文化有关的十个问题,如“马家窑彩陶有哪些形状”“马家窑文创产品知多少”等让同学们在紧张刺激的抢答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马家窑文化的了解,随后,主讲人依次对这十个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同学们纷纷表示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在畅所欲言环节开始之前,主讲人张国强抛出几个问题:“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什么作用”“保护文化遗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有什么作用”“失去了文化根基会怎么样”,通过这四个循序渐进且有联系的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深入思考,同学们随后积极发言,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一次的云上课程,同学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团队成员们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授课PPT等环节对于文化遗产也有了细致深入的感悟。尽管资源有限,但通过这次线上课程,同学们还是享受到了一场视听盛宴。团队成员表示也希望通过像这样的课程,让儿童和青少年群体认识到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它的物质性,更要学习它的精神性和文化性,将这项文化遗产和本身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