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共话石榴籽,青春星火赴边疆
边疆行,团结情:长安大学学子的民族共同体实践深探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民族团结是永恒的主题,青年担当是时代的呼唤。2025年盛夏,长安大学材料学院"民风共话石榴籽,青春星火赴边疆"实践队远赴新疆伊犁,开展了一场关于文化认同、历史传承与民族团结的深度实践,用青春脚步丈量祖国边疆,以真挚情感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理论引领实践:筑牢思想根基
实践队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出发前的部署会议不仅是行程安排,更是一次理论武装和思想动员。指导教师肖雅蕊提出的"三个要求"——安全第一、成果凝练、宣传推广,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系统性和目标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实践队将自身定位为长安大学的"材料"和民族团结的"黏合剂",这一双重身份认同彰显了高校社会实践的新范式:既发挥专业特色,又服务国家战略。队长石志疆提出的"行走的思政课"理念,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让民族团结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文化认同:深挖共有符号,增强情感联结
实践队在伊犁的多民族社区中,敏锐地捕捉到文化认同在民族团结中的基础性作用。
乐器共鸣中的文化交融。在汉人街大巴扎的乐器行,冬不拉与手风琴并置展示,本身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手风琴表演艺术家何立志的演奏,不仅展示了哈萨克族的艺术才华,更通过《我们新疆好地方》的集体合唱,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场景。实践队员赵博浩从吉他到手风琴的跨界尝试,象征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相通性。
语言交流中的情感互通。实践队在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开展的推普实践,超越了简单的语言教学,成为情感联结的纽带。队长石志疆作为母校优秀学子的身份,增强了宣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实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效果。
三、历史溯源:追寻共同记忆,筑牢认同根基
实践队对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和伊犁州博物馆的参观考察,体现了从历史维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思考。
林则徐精神的当代诠释。林则徐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疆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成的缩影。他在伊犁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事迹,展现了无论身处何地、身任何职都"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成为连系内地与边疆、历史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博物馆叙事中的共同体意识。伊犁州博物馆的展陈叙事,从考古遗迹到民族服饰,从古代文物到现代史料,构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证据链。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通过实物、图片、文献等多维展示,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进程。
四、实践创新:构建民族团结的青年范式
本次社会实践在内容设计和方式方法上都有重要创新:
双向赋能的新模式。实践队不仅为边疆带去内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元素,更注重从边疆各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实现了内地与边疆、高校与地方、学生与群众的双向赋能。
情感先于理论的方法论。实践队通过音乐共鸣、民俗体验等情感浸润方式,先建立情感联结,再深化理论认知,符合民族团结教育的规律。
跨界融合的实践路径。将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民族团结主题相结合,将历史文化考察与当代社会观察相贯通,创造了多维度的实践体验。
五、当代启示:青年担当与民族团结的互促共进
通过此次实践,我们得以管窥新时代青年参与民族团结建设的路径与意义:
青年是民族团结最有活力的载体。大学生具有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为民族团结注入新动能。长安大学实践队通过音乐、语言、历史等多维探索,展现了青年参与民族团结的多种可能。
实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面对面交流,才能超越抽象认知,形成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边疆是青年成长的重要课堂。边疆地区的多民族文化、丰富历史资源和广阔发展空间,为青年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成长环境。实践队员在服务边疆的同时,也收获了思想淬炼和精神升华。
六、从石榴籽到星火传人
长安大学赴新疆伊犁社会实践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活动本身的成功开展,更在于探索了一条高校青年参与民族团结建设的新路径。从象征团结的"石榴籽"到传播光热的"星火",实践队员实现了从认知到认同、从学习到传播、从接收到给予的转变。
这次实践告诉我们,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为;不是遥远的理念,而是切身的体验;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赋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需要更多这样的实践探索,让青春星火照亮民族团结之路,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边疆之行终有结束之时,但民族团结的征程永远在路上。长安大学学子带走的不仅是难忘的回忆,更是沉甸甸的责任;留下的不仅是短暂的足迹,更是长久的情感纽带。这种跨越山河的情感联结和心灵共鸣,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生动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实践报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