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于喧嚣处闻惊雷,于微屏中见赤心 ——关于短视频平台红色教育内容受众接受度的调研心得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湖北师范大学曾鹏艳
于喧嚣处闻惊雷,于微屏中见赤心
——关于短视频平台红色教育内容受众接受度的调研心得

作为一名妥妥的Z世代大学生,咱打小就泡在数字浪潮里,成长路上满是信息爆炸的日常。说真的,刷短视频这事儿,早跟吃饭喝水一样,成了生活里缺不了的“数字习惯”。可当庄严肃穆的“红色教育”,撞上快节奏、碎片化还特爱搞娱乐的短视频,到底能擦出啥火花?是让人觉得别扭的“水土不服”,还是能焕发生机的“老树新花”?带着这份好奇,我在7月10号到25号这半个月里,扎扎实实干了场小调研,专门盯着大伙儿对短视频平台上红色教育内容的接受度。这十几天里,我不光沉浸式刷遍了各大平台的红色视频,还跑遍了学校的教学楼、食堂、操场发问卷,最后对着一堆数据熬了好几个晚上整理分析,总算摸透了点门道。过程里有过刷视频到眼酸的疲惫,也有看到问卷反馈时的惊喜,心里更是跟炸开了惊雷似的满是感触——这哪儿是一次普通的课程调研啊,分明是跟时代唠了回深入的嗑,跟同龄人们来了场实打实的灵魂共鸣,算得上是一段特别的思想之旅。
一、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关怀”:能共情,才算真看懂
以前我总觉得,红色教育就是讲些“国家大事”“历史进程”的宏大故事,再念几段教科书里的理论,听着挺崇高,可总觉得离自己老远——毕竟咱每天操心的是上课、考试、周末去哪儿玩,那些几十年前的事儿,好像隔着层看不见的膜。但这次半个月的调研,彻底把我这刻板印象给推翻了。整理数据的时候我一眼就发现,那些点赞破万、转发量高、大伙儿能从头看到尾不划走的爆款红色视频,都踩着同一个“爆点”——把“国家视角”妥妥转成了“个人视角”,专挑历史里最有人情味的小细节讲。
就拿有个讲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视频来说吧,它没像念文献似的絮絮叨叨讲背景、说意义,而是用一镜到底的镜头,演了个特别细腻的小场景:寒冬腊月里,陈望道缩在简陋的屋子里,桌上堆着厚厚的书稿,他手里攥着笔,眼里亮得像有光。忙到饿了,就随手抓个粽子蘸着旁边的“红糖”吃,结果越吃越觉得不对味,直到家人进来提醒,才发现自己蘸的是墨汁,嘴角还沾着黑印子,却笑着说“真理的味道,比红糖还甜”。就这么几十秒的片段,把原本抽象的“信仰”,变成了能尝到的“甜味”、能看到的“专注”,我当时刷到的时候,眼泪都差点下来,一下子就跟百年前的他共情了。这时候我才明白,真正给咱们年轻人的教育,从来不是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像跟朋友坐一块儿聊天似的,平等又真诚。历史也不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名字和日期,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会饿、也会累,也会因为专注犯迷糊,也有自己特别执着的事儿,能让咱们看着就觉得“要是我在那会儿,说不定也会这么做”。要传承红色精神,真不是光靠重复念口号就行,得有人当“翻译官”,把过去那些关于信仰的选择、关于理想的坚持,变成咱们年轻人能听懂、愿意听的“心里话”。
二、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奔赴”:能参与,才是真认同
这次半个月的调研,还有个让我特兴奋的发现——红色内容的传播方式,早不是以前那套老路子了。以前是电视里播、老师来讲,咱们只能坐在那儿听,属于单向的“灌输”;可现在有了算法帮忙,短视频平台上的红色内容,变成了创作者和观众一起互动的“双向奔赴”。尤其是咱们大学生群体,表现得特别明显:咱不只是刷视频的“消费者”,还能自己剪视频、传视频,甚至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红色内容,成了“生产者”和“传播者”。
调研的时候,我在学校里找了好几个爱剪视频的同学聊天,他们给我看了自己做的作品:有人把长征时期的老照片,用AI修复成彩色,再配上卡点的红色主题音乐,加个“这才是咱们该追的星”的字幕,看着就特别带劲;还有人把《觉醒年代》里的片段剪出来,跟现在的校园生活做对比,配文“百年前他们为理想奋斗,现在该我们了”,底下评论区全是同学的共鸣。除了身边人,平台上的热闹劲儿也不遑多让——“如果信仰有颜色”的话题下面,有人跳着改编的手势舞,动作里全是对祖国的喜欢;有人用动漫风格画李大钊、陈独秀,让历史人物变得特别亲切;还有人写原创诗词,一句“以吾辈之青春,护盛世之中华”,看得人热血沸腾。这种“边玩边学,边学边玩”的模式,真的让咱们参与感爆棚,也特别有主人翁的感觉。以前学传播学的时候,老师讲过“使用与满足”理论,那时候没太懂,现在才算真正明白——咱们不再是被动等着接收信息,而是主动拿起手机,用红色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找到同频的圈子,甚至通过创作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自己动手创造出来的情感连接,可比坐在那儿听别人讲一小时课牢固多了、深刻多了。我琢磨着,短视频平台上的红色教育,最好的样子可能不是培养出多少能背历史年表的“学霸”,而是能让大伙儿多几次“我也想做点什么”的创作冲动,一起搭建一个能分享想法、有共同情感的“小圈子”。
三、沉思与隐忧:在“算法茧房”和“娱乐过头”之间找平衡,太难了
不过,咱作为受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大学生,兴奋归兴奋,这半个月里也没少琢磨背后的问题。毕竟调研不能只看光鲜的一面,得冷静下来想想隐患——所以我的调研心得,不都是夸夸其谈,更多了些实实在在的冷静思考。
最先要担心的就是“算法茧房”这个事儿。平台的算法都是按咱们的兴趣推内容,比如我平时爱刷红色视频,打开APP就全是这类内容;可要是有同学平时只爱刷搞笑段子、游戏视频,那他可能这辈子都刷不到一条红色教育内容。我在问卷里也问过这个问题,有30%的同学说“从没在首页刷到过红色视频”,还有15%的同学说“刷到了也会直接划走”。这就导致一个问题:红色视频看起来传得挺火,点赞转发都高,其实可能只是在同一个“喜欢红色内容”的圈子里自嗨,没真正触达到那些对历史政治没兴趣的人。这样一来,“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的目标,不就成了空谈吗?
还有就是“娱乐化”的尺度不好把握。短视频本来就短,一两分钟要抓住人眼球,内容肯定得压缩、提炼,有时候还得加点戏剧化的东西,比如用夸张的配乐、煽情的字幕,这些都能理解。可我调研的时候也看到过一些视频,为了博眼球,把严肃的历史事件剪得乱七八糟,甚至为了制造“爆点”,故意编造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细节;还有的把英雄人物做成搞笑表情包,用调侃的语气讲他们的故事。看到这些的时候,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历史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它的厚重和严肃,要是为了娱乐把这些都丢了,咱们看到的就不是真正的红色精神了。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说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这话这半个月里一直在我心里响,尤其看到那些过度娱乐化的视频时,更觉得警醒。
总结与展望:路不好走,但走着走着总会有方向
这半个月的调研,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我来说,却像是一次彻底的思维刷新。我既看到了新媒体技术给传统红色教育带来的无限可能——它能让历史“活”过来,能让精神“近”起来,能让咱们年轻人主动靠近、主动接受;也清楚地看到了藏在背后的复杂挑战——算法的局限、娱乐化的风险,每一个都不是好解决的问题。但也正是这些矛盾,让我不再用“非好即坏”的简单想法看事儿,也明白不管是教育还是传播,从来都不是一条直路,都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慢慢进步的。
对我自己来说,这次调研更像是完成了一次特别的自我教育。以前总觉得那些红色历史、红色精神跟自己没关系,刷到相关内容也会划走,可这半个月里,我主动去查了更多历史资料,主动跟同学聊起那些英雄故事,慢慢发现,原来那些百年前的理想和坚持,跟咱们现在的生活、现在的追求,其实是相通的——他们为了“让中国人站起来”奋斗,咱们为了“让中国更强盛”努力,本质上都是在为了更好的未来拼。我现在特别相信,传承红色基因,绝不是靠强迫灌输,而是要靠它本身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适应能力,在新时代找到新的发展方式,用咱们年轻人能接受的样子,走进咱们心里。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咱们不该只是站在旁边看热闹,也不该被动等着别人把知识喂到嘴边,而要主动参与进去——看到好的红色内容,多转发、多点赞,帮着扩大影响力;自己有能力的,就动手创作,用咱们的视角、咱们的语言,做些既有深度又温暖的内容;要是看到过度娱乐化、不尊重历史的内容,也别沉默,大胆指出问题。争取让红色精神,在咱们划手机的指尖流转,像小溪流水一样,慢慢滋润更多同龄人的心里。
在热闹的短视频平台里,能听到历史传来的“惊雷”;在小小的手机屏幕里,能看到一颗颗赤诚的“红心”。这,就是这半个月调研给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往后想起这段日子,最觉得珍贵的东西。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