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金泽家)7月1日上午,南京某高校公共卫生学院"控糖脱敏护成长之路接苗防疫守青春之盾"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京市鼓楼区妇幼保健所,针对青少年HPV疫苗接种现状开展专题调研。在疫苗接种门诊的白色长廊里,两名身着蓝色防护服的护士刚完成上午第23剂疫苗接种,她们的对话揭示了当前接种困局:"今天又是全女性接种者""男性预约登记表这周还是空白页"。
图为妇幼保健所医生讲解疫苗接种一体化流程
政策落地遇冷:男性接种率不足5% 2025年1月国家药监局批准男性HPV疫苗接种适应证后,该门诊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9-26岁男性接种者仅占适龄人群的4.7%。"4月九价疫苗扩龄时出现过单日50余次咨询高峰,但最终转化率不足10%。"主管护师李敏(化名)指着登记簿解释。诊室外的宣传屏正循环播放科普视频,一对驻足观看的父子引发队员注意。"爸爸说这是女孩打的针",9岁男孩小声告诉队员,父亲快速将他拉离屏幕区域。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疫苗接种医生
认知鸿沟:三大误区成接种壁垒 在疫苗咨询室,队员记录下三组典型场景:
性别标签:一位母亲坚决拒绝为12岁儿子登记:"男孩又不会得宫颈癌";
安全焦虑:初中男生家长反复追问:"青春期接种会不会影响发育?";
必要性质疑:多位家长出示网络文章称"男性感染HPV会自愈"。
护士王琳(化名)展示咨询记录本:82%的男性接种咨询最终放弃,65%家长存在安全性质疑。"有位医生父亲带着双胞胎儿子来接种,这种案例半年仅3例。"
破局新策:健康档案+精准科普 面对困境,该所推出两项创新举措:
家庭健康档案系统:将HPV疫苗纳入青少年健康管理评估体系,接种提醒与体检报告同步推送;
"父子专场"科普:在男性诊室设置触屏问答机,用动漫形式破解"影响生育力"等十大谣言。
实践队员现场观察到,一位父亲在完成10道知识闯关后,主动扫描了预约二维码。"正确率80%才能解锁预约通道,这种设计很有效。"团队队长叶佳颖记录下设备使用数据:单日触屏查询量达107次,较传统宣传册接触率提升4倍。
图为妇幼保健所宣传标语
社区联动的破冰尝试
当日下午,实践团队携门诊数据赶赴鼓楼区中央门街道。在社区活动中心,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张诗彤展示"家庭防护盾"互动模型:将代表HPV病毒的红色磁贴吸附在男性人偶上时,现场响起一片惊呼。"原来病毒传播不分性别!"带孙女参加活动的赵阿姨恍然大悟。这种可视化教育收效显著——现场32组家庭中,19位家长主动索要疫苗预约指南。
合照
"每剂疫苗背后都是认知革命。"指导老师郑瑞在复盘会上强调。据悉,该团队将整合本次调研数据,在后续赴苏州、扬州的实践中推出"青春防护包",内含男性接种科普动画、家庭决策手册等工具,助力打通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