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号召,厦门大学信息学院“‘AI’心相助·智启未来”实践队在2025年7月深入厦门市多个社区与学校,通过实地调研、AI科普与编程教学,将前沿科技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心中,用专业知识助力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基础教育生态。
精心备课,扎实启程 在实践开始前,队员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集体备课。他们与校内“西部梦想社团”和“阳光心理志愿者社团”的成员深入交流,学习教学技巧和课堂管理方法,确保课程内容“有趣、有料、有效”。队员们将复杂的算法原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互动游戏案例,并设计线上问卷,向多个社区发放,共回收60余条有效建议,为后续教学提供了宝贵数据。
深入基层,点亮乡村教育 实践队的首站来到乡村的莲河小学。队员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了差异化的“AI科普+Scratch编程”课程。面向低年级零基础的学生,课程侧重于激发兴趣,而有编程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则被引导挑战更具逻辑性的游戏设计。
在与莲河小学洪校长的深度访谈中,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坚守。洪校长坦言,在乡村推广科技教育,最大的挑战源于家长的传统观念。许多家长认为,相比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编程,文化课成绩更为重要。对此,洪校长提出了“成果可视化”的破局之道:“让家长看到孩子亲手做出来的小游戏、小动画,看到能带回家的作品,远比我们说一百句‘编程能锻炼思维’都有用。”他强调,科技教育也需要像陶艺课一样,能够有看得见的成果,这样才能让家长真正理解其价值,并给予支持”
协同育人,探索智慧课堂新模式 在厦大附属翔安实验学校,实践队为初一学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人工智能普及课。队员们讲解了AI在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并与学校老师探讨了“高校学生与一线教师协同教学”的模式。学校发展中心负责人吴爽老师表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是优势,建议由大学生负责讲解复杂概念,而一线教师则负责课堂纪律和作业管理,从而发挥双方的最大优势。
走进社区,打破教育围墙 实践队还将课堂搬到社区,在沙美社区开展了AI科普与Scratch编程教学。社区工作人员肯定了课程的价值,但也指出了现实挑战,例如部分孩子没有笔记本电脑,以及编程课年龄要求与社区日常活动参与者有错位等问题。同时,社区工作人员也表示,大学生拥有最新的专业知识,适合负责课程设计和讲解,而社区则更擅长活动宣传和组织,双方协作能发挥各自最大优势。
从乡村课堂到社区讲台,从一线教学到深度访谈,本次“‘AI’心相助·智启未来”暑期社会实践,不仅为孩子们推开了一扇通往智能世界的大门,更让实践队员们在服务与奉献中收获了成长与感动。他们不仅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更深刻理解了教育公平、资源普惠的现实意义。
实践的结束,是新征程的开始。接下来,团队将把此次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经验、调研数据和访谈洞见,系统整理成多套具备可复制、可推广价值的教学资源包和帮扶方案模板,为更多学校和社区提供AI科普与编程教育的标准化参考。以AI之心,用科技之力,厦门大学信息学院的“强信青年”们将继续以满怀“AI”心的热忱,在科技赋能、助力教育公平的广阔山海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