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执笔,绘就成渝老旧社区焕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27 阅读: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院坝青回”社会实践团队
  8月27日讯(通讯员孙韵谣、叶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的时代语境下,城市老旧居民区的更新迭代,既是关乎民生温度的“里子工程”,更是赋能区域协同发展的“面子工程”。四川农业大学“院坝青回”社会实践团队,深耕前期调研厚土,以“主轴+微节点”编织社区绿网,在成渝老旧社区的版图上,勾勒出生态与生活共融、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美好图景,多组改造前后对比图、效果图,生动诠释着青春智慧如何让老旧社区实现“逆龄生长”。
  调研筑基,锚定社区真需求
  团队前期深入成都玉林社区与重庆主城区中的五一社区、民主村等典型社区,开展为期半月的蹲点调研。通过发放千余份问卷、进行百余次居民访谈,精准捕捉社区痛点:重庆部分社区存在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空间匮乏问题,成都一些居民区则面临景观单调、活动场地不足困境。调研中,居民们对“增加绿色空间”“完善休憩与活动区域”“优化道路环境”的呼声尤为强烈,这些诉求成为方案设计的“指挥棒”。
  
  图1社区口袋公园局部效果图(供图/孙韵谣)
  方案破局:“主轴+微节点”编织社区绿网
  主轴引擎:长条形口袋公园,贯通生态脉络
  团队以“增绿添彩”为核心,规划在永兴社区四块关键区域打造景观节点。原有社区大片闲置空地,化作长条形口袋公园,成为贯通社区生态与生活的核心引擎。
  
  图2社区改造前后对比效果图(供图/孙韵谣)
  改造前后对比图里,荒芜灰地蜕变为分层绿化体系:乔木列阵撑起绿荫穹顶,灌木花卉铺展缤纷花境,环形步道如丝带串起休憩平台、活动场地。效果图中,居民可在此慢跑、唠嗑、遛娃,让闲置多年的“遗忘地”,真正成为驱动社区活力的“绿色主轴”,贯通起生态改善与生活提质的双重脉络。
  
  图3口袋公园效果图(供图/孙韵谣)
  微节点渗透:三处小空间的“活力裂变”
  围绕主轴,团队精准锚定三处零散区域,以“微节点改造”实现活力渗透:
  ·微节点1:街角小筑
  杂物堆积的街角,变身“花箱+长椅”组合的“社交微节点”。错落花箱栽种蓝花楹、绣球,原木长椅承接居民归途歇脚、邻里偶遇寒暄,让路过的瞬间也能邂逅美好,成为主轴外溢的“温馨延伸”。
 
图4 社区街角新增休憩空间效果图(供图/叶祺)

         ·微节点2:楼间绿洲
  楼间狭窄荒地,以“立体绿化+迷你休闲区”为思路打造成为了“治愈微节点”。可移动花架爬上墙面,迷你座椅、小桌嵌入绿意,下楼即赏花、唠嗑,化解邻里疏离,让主轴活力悄然渗入楼栋肌理。
  图5社区楼间新增休憩空间效果图(供图/孙韵谣)
  ·微节点3:入口焕新
  社区入口破旧区,以“标识绿化+铺装升级”打造“形象微节点”。新栽树木搭配艺术导视牌,防滑铺装取代破损地面,让回家路成为主轴辐射的“第一风景”,重塑社区归属感。
  
图6社区景观更新效果图(供图/孙韵谣)
  这些微节点如藤蔓般,从主轴向社区肌理纵深渗透,编织出“主轴引领、微点呼应”的绿色网络,让旧社区每一寸空间,都能生长出新的生活可能。
  团队协作,凝聚青春向心力
  这份饱含温度与专业度的方案,是调研小组深入一线,用脚步丈量社区,用倾听收集诉求;是设计小组运用景观设计专业知识,将调研数据转化为可视化效果图,反复打磨细节,只为让方案更贴合居民生活;是文案与统筹小组梳理逻辑、协调资源,保障各环节高效推进。从需求梳理到方案成型,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在头脑风暴中碰撞创意,在意见分歧时寻求共识,以青春协作诠释“1+1>2”的团队力量。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离不开每个社区的微小蝶变。”“院坝青回”团队以调研为基、以设计为笔,希望用这份景观改造方案,为成渝老旧社区更新提供青年思路,让居民在绿色空间里收获幸福,让青春力量在双城建设中闪光。后续将持续优化,期待以实际行动助力老旧居民区焕新,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添砖加瓦。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