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国际传媒学院通讯员 卢思宇)沉甸甸的木雕面具贴上年轻脸庞的刹那,重庆外语外事学院“文脉薪火·共耀綦江”中华文脉传承团的成员们仿佛触摸到了跨越百年的文化脉搏。近日,重外院青年深入綦江区安稳镇,对话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壕杨戏的唯一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兴科,在一招一式的体验中,感受这门古老艺术的温度与困境。
图为团队成员李安浪采访綦江杨戏传承人徐兴科老师
四代坚守,一门古艺的传承血脉。石壕杨戏自清代咸丰年间传入綦江,与当地巫傩文化深度交融。其唱词承载着“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朴素祈愿,红绸道袍与青缎靠旗交织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图为团队成员与传承人徐兴科的合影
青春接力,高校力量注入新希望,积极尝试短视频传播,虽暂未“破圈”,在高校的深度参与、政府的平台搭建,正逐渐拓宽杨戏的生存空间。随后,团队成员前往綦江美术馆,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綦江版画的乡土温度与艺术生命力。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聆听讲解员介绍版画和书画作品
一把刻刀,半世匠心,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木板年画,以刀为笔、以木为纸,融合了木雕、石刻、剪纸等十多种民间技艺。展馆中55幅作品色彩浓烈如火,艺术传承的星火正在青年心中点燃,木香犹在,青春与乡土的对话仍在继续。
图为馆内綦江版画的实物陈列
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观摩,讲解员介绍等形式,深入了解这一享誉中外的农民版画艺术。在綦江版画院,成员们被一幅幅色彩明快、质朴生动的版画作品所吸引。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生动展现了农村新貌和农民生活。在版画讲解员的介绍下,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地通过"版画+旅游""版画+文创"等创新模式,让这一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团队成员在綦江农民版画院的合影
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深入领略了农民版画的艺术魅力,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此次调研不仅让成员们领略到民间艺术的独特价值,更通过新媒体传播助力綦江版画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提高綦江非遗文化农民版画知名度与文化影响力。(拍摄:唐静尧、骆科润 文稿:卢思宇、肖婷、吴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