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25日,南京财经大学“齐鲁文化传承队”一行6人赴山东泰安,围绕“寻访齐鲁古迹,探寻文化根源”主题,在泰山开展为期四天三夜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团队以“脚步丈量、目光对话”的方式,在摩崖、残砖、碑刻之间拼合中国精神的原型图式,用青春誓言写下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担当。
一步一阶,丈量文明厚度 7月20日16时许,暑气未退,团队自红门启程。首遇“孔子登临处”石坊,斑驳坊柱上“登高必自”四字将《中庸》典故与康熙避讳巧妙相融。队员们指尖触刻,感受“文化可以摩挲、呼吸、对话”的温热。
古迹寻踪,对话千年基因 行至壶天阁后,大雨突至。海拔800米处,“斩云剑”与乾隆御题“肤寸升云”并置,160年时空交错,一刚一柔,展现历史辩证。十八盘1633级石阶、70°陡坡之侧,一块残碑仅存“秦”字上半,经考为李斯小篆《泰山刻石》明代翻刻。数学专业李同学感叹:“每一块石壁都是微型史书。”
岩壁“编年史”,聆听历史辩论 南天门摩崖石刻群被誉为“中华编年史”。秦篆残痕、唐《纪泰山铭》飞白、近代“还我河山”血性题刻,不同朝代刀笔交锋,家国与永恒之问随山风回荡。
夜宿南天门,铭记烽火岁月 22日22时,团队抵南天门。门楼元代风格中夹杂宋代“四铺作”斗拱;门额“南天门”三字集苏轼字体,门洞内元代“天门铭”碑阴字迹漫漶。夜雨愈急,队员在摩空阁避雨,读“望吴胜迹”碑,侧见1937年无名题字:“倭寇犯我,泪洒阶石”,字字泣血。
图1图为团队队员在南天门合影。耿兴通投稿
登顶时夜色如墨,俯瞰来路曲折如历史本身。队员们在朋友圈写下:“我们不是征服了一座山,而是被一段文明轻轻认领。”(通讯员:数学2301耿兴通)
图2图为20日团队抵达泰安合影。耿兴通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