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2024年7月1日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来自安徽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8名学生怀着肃穆的心情,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了一场深刻的历史教育实践活动。
步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人类的浩劫"主题展厅。同学们在"南京沦陷"展区前久久驻足,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城防地图、中国守军使用过的武器装备、日军进攻路线示意图等珍贵文物,生动还原了那段烽火岁月。特别是一组记录南京保卫战的老照片,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当年守城将士的英勇无畏。
在"南京大屠杀"主展区,同学们被大量第一手史料所震撼:约翰·马吉牧师秘密拍摄的影像资料、拉贝日记的原始手稿、程瑞芳女士的战时日记等国际公认的史实证据,系统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暴行。一组由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真实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种种暴行,同学们面色凝重地听取讲解员讲述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万人坑"遗址现场让同学们深受触动。在保持原貌的遗骸陈列前,考古发掘时的照片与实物相互印证,累累白骨无声诉说着当年的惨剧。有同学轻声说道:"看到这些遇难者的遗骨,仿佛能感受到他们最后的痛苦与挣扎。"
"哭墙"前,长达数十米的黑色大理石墙面上镌刻着部分已核实姓名的遇难者名单。同学们轻抚墙上的名字,想象着这些名字背后的生命故事。每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破碎的家庭。
在"历史见证"展区,同学们戴上耳机,聆听了夏淑琴、常志强等幸存者的视频证言。当听到幸存者描述亲人遇害的细节时,几位同学不禁潸然泪下。这些亲历者的讲述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力量。
"国际救援"展区展示了当年留在南京的国际友人的人道主义壮举。拉贝、魏特琳等20多位外国友人的照片和事迹,让同学们看到了黑暗中的光明。特别是一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收容妇女儿童的老照片,展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
在尾厅,同学们认真研读了东京审判的详细史料,包括判决书原件、庭审记录等。一组反映战后中日关系发展的图文展板,引发同学们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深思。
参观结束时,同学们在和平广场的"和平女神"雕塑前合影。雕塑周围种植的紫金草,正是当年日本老兵为表达忏悔从南京带回的种子培育而成,象征着对和平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