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学子探秘婺剧《三打白骨精》艺术传承与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
    来源:叶雨丝/“婺韵身言”暑假社会实践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外语系“婺韵身言”暑假社会实践团赴浙江金华中国婺剧院,在夏日炎炎的暑假开展了“婺剧《三打白骨精》身体叙事与跨文化传承实践研究”活动。实践团通过深度访谈、现场观摩、实践体验等方式,系统探究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色与当代传承。  
           在婺剧院,实践团成员不仅近距离欣赏到金蟾怪戏服上手绣云纹的华美精致,也细致观察到唐僧服饰的创新设计——雅致的灰蓝色深衣与红色云纹袈裟相得益彰,使其形象更显年轻柔和。婺剧的脸谱艺术更是吸收了别的剧种优点,融入了自己的创新设计。如孙悟空的脸谱就融合了以北派京剧为代表的豪迈与以南派越剧为代表的细腻,唐僧则采用“俊扮”的扮相突出其佛性光辉,眉心一点朱砂痣熠熠生生,充分体现出戏曲“以形写神”的美学智慧。
          更让队员们深受触动的是婺剧演员们的敬业精神与艺术创新能力。金箍棒“耍棍花”这样的高难度动作,离不开演员经年累月的反复练习;台词中巧妙融入“Come on baby”等英语词句,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拉近了与传统戏曲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实践团成员还亲身体验了“云手”“台步”等基础身段训练,短短几分钟的“山膀”姿势已让人手臂酸软,大家由衷感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
           在总结会上,团队基于数日的观察与体验,提出了编纂《戏曲术语双语词典》的构想,计划将“皮球花”“变脸”等专业术语进行标准化翻译,并制作了一系列双语短视频,希望真正能实现“让世界看懂婺剧的美”。
            这次暑假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既感受到了以婺剧为代表的古老戏剧的魅力,又深刻意识到不管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创新,只有创新的形式符合现代发展的潮流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永远焕发出不朽的魅力。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有必要亲身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