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师大泰州学院实践队:以法为翼,解码淮安大运河文化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
    来源:蒋姝
漕运博物馆:历史遗珍的“法治守护符”
踏入淮安漕运博物馆,青灰砖瓦间似有千年运河涛声回荡。实践队成员驻足于《漕运叠翠图》光影前,讲解员诉说着运河往昔:“明清时,全国超三分之二漕粮经此转运,‘天下粮仓’之名由此而来 。”在陈列清代漕运船票的展柜前,队员们发现,票证上的官印、规范漕工职责的条文,皆暗合法治逻辑。“这些看似简单的管理条文,实则是古代漕运秩序的‘法治基石’。”团队指导老师、法学院副教授王璐指出,从漕粮运输的流程规范,到漕工职责的明确划分,古代通过制度设计保障漕运系统运转,这与现代法治理念中“规则引领秩序”一脉相承。
实践队成员还注意到,博物馆内关于漕运仓储的展示里,防火、防潮等管理规范被细致呈现。“这是古代对公共物资保护的法治实践。”团队成员、法学专业学生李悦分析,仓储管理涉及物资安全、责任划分,这些规范虽未以“法律”之名呈现,却发挥着维护社会民生的法治功能,为现代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管理提供了历史镜鉴。
蒲菜产业:特色美食的“法治成长记”
离开博物馆,实践队奔赴淮安蒲菜产业基地。在蒲菜田头,“淮安蒲菜示范基地”的标牌格外醒目。作为运河美食代表,蒲菜曾因易种植、耐储存,在灾荒时成为“抗金菜”“救命菜”,随运河文化传播开。如今,地理标志商标成了它的“法治铠甲”。

“从种植到销售,法治贯穿全流程。”基地负责人向实践队介绍,地理标志保护划定种植范围,保障蒲菜品质;商标法护航“淮安蒲菜”品牌,打击侵权;食品安全法规则规范加工环节,让这道运河美食走向更广阔市场。在加工车间,实践队看到,从蒲菜清洗、腌制到包装,每一步都有操作规范,墙上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度”“质量追溯流程”,将法治要求细化到生产末梢。
走进蒲菜主题餐厅,厨师长正依据规范烹制“开洋蒲菜”。“食材采购要索票索证,加工过程严格控温,这些‘法治要求’,既是保障食客安全,也是守护蒲菜口碑。”法治让蒲菜从田间野菜,成长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金名片”,目前淮安蒲菜产业年销售额超亿元,带动超千户农户增收。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