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美术生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背景
1. 政策导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2. 现实需求:调研发现徐家村存在人居环境待改善、传统文化断层等问题
3. 团队优势:12名成员涵盖油画、设计、艺术教育等专业,配备2名指导教师
二、实践内容
(一)"乡村美术馆"墙体彩绘计划
- 主题设计:结合当地茶文化、竹编非遗元素
- 成果:完成300㎡墙绘,改造废弃粮仓为露天美术馆
- 创新点:采用村民投票选定图案,邀请儿童共同参与创作
(二)非遗传承人工作坊
1. 组织竹编技艺培训3场,学员平均年龄65岁
2. 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样品8件(如竹编台灯、茶具套装)
(三)"艺术启蒙"支教活动
- 开设课程:自然物拼贴画、民俗故事绘本创作
- 典型案例:自闭症儿童小芳通过绘画治疗首次主动与人交流
三、实践成果
1. 量化成果**
- 制作乡村振兴主题短视频3条,全网播放量50w+
- 促成校地合作协议1份,建立长期实践基地
2. 社会效益
- 带动村集体增收:文创产品预售额达3.2万元
- 获融溧阳等媒体报道4次
四、问题与反思
1. 现存挑战
- 艺术成果可持续性不足(如墙绘后期维护困难)
- 村民参与度呈现"两头热中间冷"(老年人与儿童积极,青壮年参与少)
2. 改进建议
- 建立"村民艺术委员会"自治机制
- 开发"线上+线下"结合的美育课程
五、结语
"用艺术唤醒乡土"不仅是美学实践,更是对人文关怀的践行。实践团将继续探索艺术服务社会的多元可能,让美育成为乡村振兴的"柔软力量"。
实践报告推荐
- 观察社区更新,重绘城市风貌
-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院坝青回”社会实践团队,对重庆主城区典型社区进行蹲点调研。调研发现:已改造社区平均满意度达九成,但
- 2025-08-15
- 关爱孤寡老人,温暖传递人心
- 由于东北地区经济越来越不景气,家乡的年轻人大部分选择外出谋取生路,导致很多老人留守家中,社区组织看望孤寡老人
-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