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研习南粤·解码南粤文脉基因:佛大学子行走千年岭南文化基因长廊

    发布时间:2025-08-03 阅读:
    来源:佛山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粤风研习团队
佛山讯(2025年7月31日)为响应广东省“研习南粤”2025年大学生暑期教育实践活动号召,佛山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粤风研习队以足尖丈量文脉,以热忱对话古今。团队深入广州荔湾区永庆坊、潮州古城广济楼与广济桥、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等文化腹地,在侨批文物馆的泛黄纸页与开埠陈列馆的岁月回响中,开启了一场探寻岭南文化基因密码的深度实践。
  永庆坊:牌坊启幕粤韵长,月桥流光写新章
  青石巷口,"永庆坊"牌坊以精雕砖刻揭开文化序章。实践团驻足仰观,岭南传统的满洲窗纹与灰塑脊饰在牌坊飞檐间流转,瞬间将人引入时空长廊。

  移步粤剧艺术博物馆,核心展区的红船戏台模型还原了"水上粤剧"的黄金时代。柚木雕刻的船舷、可拆卸的蝶形戏台,生动复现清代戏班沿珠三角水域巡演的盛景。团队成员通过交互式音频装置,聆听到不同形式所展现的专腔,体会粤剧文化的奥妙。

  夜色为宣,韩江泼墨。当团队行至网红地标"月亮桥",石拱与水影交融成一轮澄明玉环。现代光学技术点染出"天上月落人间河"的奇景,粼粼波光中倒映着粤博的镬耳轮廓与牌坊的巍然剪影。

  潮州双璧:广济楼榫卯乾坤,广济桥浮梁通古今
  晨光中的广济楼巍然矗立,三层歇山顶琉璃瓦流淌着宋明风华。实践团成员化身“建筑侦探”,细察梁柱间燕尾榫、粽角榫的精妙组合,惊叹于古人仅凭“无钉之技”筑就22米雄关。楼内陈列的明代城砖与清代楹联,无声串联起从南宋“镇南楼”到今日地标的演变长卷。
  一桥之隔,被誉为“世界最早启闭式桥梁”的广济桥横卧韩江。团队穿行于24座亭台楼阁间展开“微观考古”:凌霄亭“蟹篓纹”金漆木雕满载海丝印记,得月楼潮剧脸谱窗棂暗藏艺术密码。

  夜赏灯光秀,古桥在光影中新生,这是“守正创新”的最佳注脚。广济桥通过“日观景、夜赏灯、周演剧、月非遗”的活化模式,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周边非遗产业增长30%的亮眼数据。
  汕头开埠区:骑楼廊柱铭商埠,尺素千帆载侨情
  踏入小公园开埠区环形放射状街区,中山纪念亭如时空枢纽矗立中央。巴洛克山花与潮州金漆木雕在骑楼立面上碰撞出“中西合璧”的建筑史诗,实践团穿行于“下店上宅、前廊后市”的廊柱间,解码其兼防台风与促商贸的双重智慧:“这些拱券连廊既是风雨屏障,更是百年前‘楼宇即货架’的商业创新。”

  侨批文物馆内,泛黄纸页上的“银信合一”承载着游子万金家书。开埠文化陈列馆的史料揭示,这座“百载商埠”曾是粤东通联世界的枢纽。

  开埠文化陈列馆则用航运图与老照片还原“百载商埠”的峥嵘。1860年通商条约文本、潮海关票据、侨商捐赠的救国公债凭证,串联起汕头作为粤东通联世界的贸易命脉。

  穿行于南粤大地的褶皱,青年学子以实践为笔,在百年骑楼的砖缝间,在跨江古桥的榫卯里,在侨批馆的墨痕深处,描摹出岭南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图谱:海纳百川的胸怀、敢为人先的锐气、守正创新的智慧。当永庆坊的粤韵在月桥波光中流淌,广济楼的榫卯与侨批馆的墨痕共振,历史不再尘封于展柜,而化作青年脚下延伸的道路。岭南文脉的密码,正在每一次对骑楼砖纹的触摸、对古桥榫眼的凝视、对批信字句的解读中,完成向未来的传递。(通讯员林先崇,陈艺琳,陈敏生)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