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至19日,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埗埗高升实践团响应“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深入东莞市高埗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东圃小学为基地,开展公益支教的同时,聚焦红色文化传承与非遗技艺活化,锚定乡村文化振兴与教育帮扶双重目标,通过系列行动为高埗镇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支教课堂:融合本土文化的沉浸式学习 实践团立足高埗镇粤剧、红色历史、非遗美食等特色资源,设计“红色教育、非遗活化、心理健康、户外实践”四大课程体系。在非遗活化课堂中,成员以粤剧脸谱彩绘为载体,讲解谱式分类与色彩象征(如红色忠勇、黑色刚直),引导学生创作并感悟文化内涵。“我们的目的不是复制传统,而是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家乡魅力”,授课教师小忆老师表示。
图1“埗埗高升”实践团小忆老师正在为学生们进行脸谱知识讲解
红色教育课则突破教室边界,将课堂移至东圃小学革命旧址。通过“红色拼图”互动游戏,学生自主拼接李云祥烈士宁死不屈等历史片段,激发主动探索家乡史的热情。“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革命精神变成可触可感的记忆”,油糕老师对此表示认同。此外,趣味物理、色彩化学等课程,让知识在欢声笑语中生根发芽。
旧址寻根:唤醒红色记忆的集体叙事 实践团成员深入挖掘东圃小学的红色历史。通过查阅史料与旧址勘测,团队还原了1936年李一之烈士在此以办学为掩护建立抗日据点、编写《救亡三字经》的革命足迹。成员们更走进街巷,倾听亲历者心声:记录下老党员哽咽讲述“以黑狗代烈士安葬”的悲壮;了解到长者回忆交通员夜行八小时传信的艰险;体悟到红色家庭“三女一子全赴革命”的家国情怀。通过老党员口述及史料,实践团最终拼接出抗战时期高埗人民众志成城、为国奉献的壮阔群像。
图2老党员正在向实践团成员讲述高埗革命历史
非遗探脉:在博物馆、冼沙鱼丸中触摸文脉 茶文化方面,于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成员们了解到陶瓷与茶叶的深厚渊源。讲解员生动地介绍了东莞茶商用陶缸醒茶、瓷罐装茶运往海外的历史,并展示了刻有“采自茶山”的清代陶制茶则、罐底带有“莞”字印记的老茶罐等展品。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精湛的陶瓷工艺,也见证了高埗与海外贸易的悠久历史。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设计独特的公道杯,其巧妙的结构和精美的外观令人称奇。
图3讲解员向实践团成员展示公道杯原理
在陶瓷文化传承方面,团队探访唯美陶瓷博物馆与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陶艺师傅林洁凯现场演示本土陶土刻东江水纹的技艺,印证“莞字底款”瓷器曾满载茶叶远销海外。成员将感悟带入东圃小学课堂,带领孩童用纸黏土塑形,复刻水波纹陶罐。
探访冼沙鱼丸技艺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淦林展示“脱皮去刺”的核心工序,其女黄银弟坦言变与不变的平衡:“机器辅助杀鱼,但挤丸必亲手操作”。一颗刚出锅的鱼丸,弹牙多汁中透出陈皮清香,凝聚两代人“睁眼是鱼丸,睡前还是鱼丸”的坚守。团队见证这项技艺通过研学体验、电商直播焕发新生,成为串联水乡文旅的支点。
青春答卷:文化传承的接力与担当 一周实践里,“埗埗高升”实践团以系统课程激活学童文化认同,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以对话记录非遗匠心。成员将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文脉深度融合:在东江潮汐中读懂“埗”(水边码头)的意涵,从陶土茶香、鱼丸肌理中触摸乡土生活的温度。这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正是青年投身“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
图4“埗埗高升”实践团成员大合照
实践回响:青春赋能乡土的生动注脚 此次高埗之行,是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埗埗高升”实践团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投身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红色基因的深度挖掘,团队让沉寂的东圃小学旧址与口述历史焕发新生,筑牢精神根脉;通过非遗技艺的活化探访,助力冼沙鱼丸、莞邑瓷茶从作坊走向更广阔天地,激活产业动能;通过乡土课堂的沉浸设计,将粤剧脸谱、革命故事融入支教,在孩童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从革命烽火的回响到非遗匠心的坚守,从高校青年的智慧到乡村孩童的笑颜,这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正是“百千万工程”下,青年一代以学识与热情赋能县域发展、赓续地方文脉、担当时代使命的鲜活答卷。高埗的故事,因青年的加入,在传承与创新中步步高升。
通讯员|邱惠琳
摄影|刘思仪 陈晓彤 黎莉
来源|广东财经大学埗埗高升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