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中,无障碍设施建设日益成为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维度。为关注视障群体的通行现状,近日,一项以“城市盲道使用现状与公众认知”为主题的调研,通过线上问卷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围绕盲道的设计质量、使用频率、占用情况与公众行为意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反映出当前城市盲道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多重问题。
盲道的设计初衷,是为视障人群提供安全、明确、可感知的行进路径。然而,调研数据显示,虽然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或“了解一点”盲道功能,但在实际使用观察中,仅不到半数的公众曾“经常见到”盲人使用盲道。设施“被认知”却“少被使用”,反映出使用场景与实际功能之间仍存在落差。
在城市街头的实地观察中,调研者发现多个区域的盲道长期被各类障碍物占用。共享单车、电动车、广告牌、机动车乃至商户摊位常常直接设置于盲道之上,原本为视障者铺设的“安全线”反成“危险带”。此外,还有盲道因铺设位置不当、直通围栏甚至断头终止,极易造成误导。
调研中,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主动劝阻或举报”盲道被占用行为,但仍有不少人表示“选择忽视”或“无从处理”。这说明社会大众虽对盲道有基础认知,但在行为层面尚未形成主动参与的共识。城市温度不仅在于设施,更体现于公众在面对不文明行为时的选择与担当。
在问及盲道铺设质量时,仅有不到10%的受访者认为“规范良好”,多数人指出常见破损、偏移、连续性差等问题。更为严峻的是,维护机制的缺位导致盲道更新不及时、反馈无人响应,部分城市甚至尚无受理盲道相关投诉平台,治理路径模糊。
为改善上述问题,调研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统一盲道建设标准,避免误导或形式化设置;二是建立常态化维护机制;三是设立公众反馈通道,提升参与感;四是加强执法与处罚,对违规占道行为明确责任;五是推动智能辅助设施建设,提升技术服务力;六是借助媒体、学校等平台普及无障碍理念,引导公众在认知基础上付诸行动。
盲道不仅是城市地面的一条黄线,更是城市善意与包容的“底线”。一次调研,照见问题,也照亮改进方向。希望未来在城市的每一道街角,都能看见一条不被打扰、清晰延伸的盲道,也能感受到一座城市对“看不见的人”的在意与关怀。
📎 详细调研数据及分析见:https://kdocs.cn/l/cnnZ0Z4jDO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