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八珍汤,承载着傅山医学智慧与晋地药膳文化。2025年7月9日,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岐黄传薪”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中华老字号清和元,围绕这一非遗项目展开专题调研,探寻传统养生智慧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路径,助力非遗药膳在当代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清和元的非遗传承基地,团队深入溯源八珍汤的非遗脉络。据传承人介绍,这道源于明末清初医学家傅山的药膳,因“气血双补”的独特功效和百年不变的炮制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队员们现场观摩了非遗技艺的完整流程:从当归、川芎等八味道地药材的严苛拣选,到遵循傅山“君臣佐使”理论的精准配伍,再到传统砂锅慢炖的火候把控,每一步都延续着非遗技艺的核心精髓。同时,当地通过非遗申报、文化展厅建设、传承人培养等举措,让这一古老药膳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背后“药食同源”的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

围绕非遗传承的守正创新,该团队在清和元门店与前来品尝八珍汤的市民们围坐交流。老太原人王师傅说:“咱就认傅山传下的老方子,药材地道、砂锅慢炖,这才是非遗八珍汤的魂,不能变!”还有市民分享了参与“非遗进社区”活动的经历:“通过药膳讲堂知道了自己体质适合喝八珍汤,这非遗不仅是文化,更是实实在在的养生帮手。”大家的讨论让队员们明白,非遗传承既要守住老祖宗的智慧根脉,也要顺着时代需求创新,才能让八珍汤这一非遗项目真正“活”起来。


此次调研让岐黄传薪队清晰认识到,非遗八珍汤不仅是一道药膳,更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活态传承。下一步,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将联合清和元等单位,推动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通过校地合作开发非遗康养课程、数字化保护非遗技艺,让这一承载着傅山智慧的非遗项目,在当代大健康产业中绽放更持久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