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护糖脉·非遗赋能—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融护糖脉·非遗赋能”实践服务团赴金华开展实践活动
2025年是《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深化实施的关键年,是非遗系统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推进的攻坚期。6月中旬,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融护糖脉·非遗赋能”实践服务团赴金华东阳,开启了为期一周的红糖非遗调研实践。
引金融活水,赋能非遗糖脉。团队足迹遍及东阳榨糖厂、党群服务中心、红糖文化馆等,与行业多方深度对话,在“九蒸九滤十八炒”的古法技艺中触摸文化根脉,于现代产业破局中探寻升级路径。通过问卷调研、座谈交流、走访村民等方式,聚焦非遗认可度与传承痛
点,与经销商共议创新方案,以金融思维激活老手艺发展动能。
九锅沸·糖路新
6月22日,团队在马老师的带领下踏入浙江东阳许老板的红糖厂。在这里,全东阳独有的榨糖机轰鸣着现代的节奏,静默转动的百年牛拉石碾碾过了绵长的岁月。在熬制红糖的瞬间,仿佛窥见传统工艺"九蒸九滤十八妙"的基因—古人以繁复工序提纯、淬炼的匠心,正悄然延续在眼前的大锅中。
许老板细数着九口炼锅中的乾坤:头锅首蒸除秽,二三四锅撇沫提纯,五六七锅猛火熬煮,八九锅慢煨凝固,最终入槽翻搅成糖。工序中是古法制糖的现代化身,在"九蒸九滤"中汲取智慧,在创新中延续命脉,每一口锅都承载着千年技艺的传承与蜕变。
这份传承的坚守,源于许老板童年肩挑扁担、怀揣生米往返义乌运糖的艰辛记忆。2006年,他毅然创办糖厂,面对飙升的地租与人力成本,他远赴广西开拓优质蔗源,又坚守古法拒绝掺假,正如古人对原料与工艺的执着。
看着摇曳的蔗叶,许老板道出非遗传承与人民发展的矛盾困境:"师傅老了,年轻人要吃饭啊!"这位匠人并未固步自封,他架起手机直播,连接全国订单,让红糖走出金华。在见证了红糖制作的现代化工艺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匠人的倔强突围,更是千年传统非遗在当代的涅槃重生—古今碰撞中,续写新传奇。
木槽传,遗韵甜
团队来到佛堂老街的义红红糖文化艺术馆,团队跟随讲解员,在凝固的雕塑感悟红糖工艺,雕塑中的老师傅正俯身于铁锅前,瞬息便能判定火候——这是义乌红糖古法熬制四百年的智慧:一锤一打,唤醒沉睡糖魂;一蒸一熬,凝练百年糖香。
“变化更大的是红糖产品本身。过去主要就是大块的红糖砖。现在开发了不少新花样,磨得细细的红糖粉、加了姜汁的红糖块还有本地有名的红糖麻花、红糖酥饼。”老手艺配上新点子,老味道才能有新生命。看着店里摆着的各种新老红糖产品,团队感悟到真正的传承不是守着老样子不变,而是让老手艺做出新东西,让这红糖的香甜飘得更远,走进更多人的生活里。
甜香绕·振兴路
团队专访了村党支部书记许国彬,听他娓娓道来许宅村红糖产业背后的传承与坚守。许书记坦诚地指出了红糖厂当前面临的挑战,许书记坦言,“只有红糖产业继续发展,才能带动村民致富脱贫。”红糖产业正努力在传统现代、坚守创新中寻找平衡。它不仅是一个加工场所,更是许宅村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闪亮符号。
团队走进许宅村的糖坊里,一一访问村民并发放问卷,从他们口中得知,东阳红糖历史悠久,古法工艺巧妙。红糖已是村民心中的一道符号,村头到灶台,红糖遍布生活各个角落——婚丧嫁娶要用“糖囍饼”,清明供桌必摆“三甜敬祖”。非遗不只是一张证书,更是老人腰间的劳损膏药、少年镜头里的琥珀糖光,是家乡至味
柴改粒,保生态
团队走访红糖经销商,了解到在浙江义乌、台州等地红糖经销商活跃,销路广泛。据经销商分享,当下食品安全对红糖产品要求更加严格,红糖制作环保升级(改用颗粒燃料替代木柴),既保障红糖品质,又顺应绿色生产趋势,产品覆盖多地区,展现传统食材市场韧性与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