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彭源源 钱浩宸)2025年7月7日,苏州城市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数韵扬剧·链创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镇江西津渡静怡茶书院,与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江苏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以“寻传统戏曲发源之根,弘国艺传播创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非遗展演、大师讲堂等形式,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的传承创新路径,为传统戏曲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注入青春力量。
(图1苏州城市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扬剧作为发源于扬州、镇江一带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三百余年发展,融合香火戏、花鼓戏与清曲等民间艺术精髓,形成了“婉转如莺啼,细腻似工笔”的独特风格。活动现场,84岁省级清曲非遗传承人杭义霞携民间艺术家殷漫红、潘永明等倾情演绎经典曲目。清曲《生态友好心欢畅》以悠扬的曲调展现生态之美,民间表演唱《探梅》则以诙谐幽默的唱段引得满堂喝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劳动田歌《四大嫂嗨歌》,巧妙融合上党、上会南乡一带的田歌、劳动号子等元素,生动再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而反映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扬剧折子戏《云山深处》,更以当代青年视角引发学子们对择业观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图2非遗传承人演奏扬剧)
随后,在润州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朝宽的讲解中,同学们系统了解了清曲从明代俗曲到现代扬剧的演变历程。中外学子们不仅用手机记录表演细节,更在艺术家指导下亲身体验耥草、拉磨等动作。当天下午,扬剧“金派”传人姚恭林、丑角艺术家吴克才与学子们展开座谈。大师们演示了“金派”唱腔的刚柔相济特色,并指出:“传承不是复制,要用年轻人的语言讲好老故事。”这一观点引发了在场学子的强烈共鸣。来自苏州城市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同学们充分发挥学院优势,从数字化传播、用户体验等角度,提出了创新建议。这些融合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构想,得到了在场艺术家的赞赏。
(图3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展开座谈)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领略到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面临的传承与创新课题。未来,镇江扬剧将继续发挥"金派"艺术的传统优势,在坚守戏曲本真的同时,积极探索数字化传播、跨界融合等发展新路。“数韵扬剧·链创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依托专业优势,助力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数韵扬剧·链创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