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蒸笼揭开的瞬间,蟹黄汤包的热气在晨光里腾起,师傅指尖翻飞捏出的18道褶子,像极了淮安运河水的波纹——这是我在"绘味家乡"实践中,对蟹黄汤包最鲜活的记忆。这个夏天,我和伙伴们用画笔记录这道家乡美食的故事,才真正读懂:原来舌尖上的滋味,藏着一座城的岁月。
实践第一天,我们就扎进了百年老店"文楼"。72岁的王师傅揉面时手腕转动的弧度、调馅时蟹肉与蟹黄的黄金比例、捏褶时拇指与食指的配合,都藏着外人不知的讲究。"18道褶,一道不能少,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王师傅边做边说,"当年乾隆爷来淮安,就爱这口,说褶子像莲花。"我们举着相机拍了两小时,生怕漏了哪个细节——后来才发现,真正该记的,是他眼里对老手艺的郑重。
画蟹黄汤包的过程,比想象中难。一开始只想着画得"像",把金黄的皮、饱满的馅画出来就行。可画到第三稿,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某天清晨去巷口蹲点,看到老爷爷用小勺轻轻戳开汤包,先吸汤汁再蘸醋,眯着眼说"还是小时候的味",突然明白:美食不只是食物,是几代人的记忆。于是我改了画风,在汤包旁加了张老照片——那是1980年的文楼,王师傅年轻时站在蒸笼前的样子,新旧画面叠在一起,笔锋里突然有了温度。
我们把画制成短视频,配着淮安话解说发在网上,没想到火了。有人留言"在外打工十年,看到这画想家了",还有中学生问"哪里能学捏汤包"。最让我感动的是,社区阿姨们看到画展,拉着我们讲"以前过年才舍得吃汤包"的故事,眼里闪着光。原来年轻人的画笔,真能唤醒大家对家乡味的牵挂。
但这次实践也让我们看到不足:比如对汤包工艺的挖掘还不够深,像蟹肉如何去腥、皮冻如何熬制等细节,没能在画中完全体现;传播时过于依赖线上,忽略了乡村地区的老人,他们或许更需要纸质画册。未来若有机会,想跟着王师傅学做一次汤包,把亲手体验到的温度画进画里,再把作品送到乡镇文化站,让更多人看见家乡味的故事。
这个夏天,我不仅学会了画汤包,更懂得了:所谓传承,不只是守住老手艺,更是让年轻人愿意走近它、讲述它。当我的画笔触碰到那些褶子、那些热气、那些笑脸,就像把家乡的味道,轻轻放进了更多人的心里。这或许就是我们青年该做的——用自己的方式,让家乡的故事,一直鲜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