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带式输送机系统,是矿山生产的‘神经网络’。”7月7日,天池能源将二矿的输送枢纽旁,技术员的讲解为西安科技大学露天采矿班实践画上生动句号。同学们沿着1.5公里长的输送机廊道前行,目睹煤流从破碎站出发,经多条皮带转接后精准进入选煤厂,全程无缝衔接。
“大家看,这是张力自动调节装置,能根据煤量变化调整皮带松紧。”技术员指着滚筒旁的液压系统说。在转弯处,同学们发现输送机采用“S型”布置,通过多个驱动单元分散张力,“长距离输送最怕‘单点过载’,这种设计能延长设备寿命。”当得知整个系统可通过中控室远程启停、调速时,主修自动化方向的王同学兴奋地记录下控制逻辑。
“一条输送机,串联起采矿、破碎、选煤全链条。”实践总结会上,指导老师强调,此次实践让同学们跳出单一设备认知,理解了“系统协同”对矿山高效生产的意义,这正是实践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