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中国式教育环境中,不少家长对“性”避而不谈,谈“性”色变的观念长期存在。这种性教育的缺失,不仅让孩子们对自身和性别认知模糊,更让他们在面对潜在侵害时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一旦遭遇伤害,也往往因认知不足而难以正确应对。因此,为乡村孩子补上性教育这重要一课,刻不容缓。七月四日,广东医科大学“微尘·心”公益团队来到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西连镇金土村金土小学,开展以性教育为重要内容的蓓蕾夏令营活动。此次活动的开展,正是因为团队意识到乡村孩子平日接受的性教育较少,对“性”观念懵懂,自身性保护意识薄弱,而家长和传统教育中对性教育的回避,使得孩子们面临着潜在的风险,亟需系统、科学的性教育引导。
当"小红帽"蹦蹦跳跳地提着篮子走进森林,当"大灰狼"露出不怀好意的笑容,台下孩子们的小脸上写满紧张——这不是传统童话的复刻,而是"微尘·心"公益团队为乡村孩童量身打造的性教育小剧场。在湛江市徐闻县西连镇金土村的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新编大灰狼与小红帽》正在上演,用孩子们最熟悉的故事,悄悄推开性教育的大门。
图为志愿者们在为孩子们演绎童话小剧场 韦晓楠 摄
童话新编,藏着成长的密码
"小红帽,你这个地方叫‘娃娃’哦,我可以摸摸你的‘娃娃’吗?"扮演大灰狼的志愿者指着小红帽的胸部,故意压低声音,眼神里带着狡黠,"可是……"小红帽歪着头,紧紧攥着衣角。这时台下的孩子们个个神情紧张,担忧地看着小红帽。大胆的小朋友们大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可以!”
这场小剧场藏着精心设计的细节:当大灰狼试图摸向小红帽的胸部时,小红帽跑到妈妈身后;当大灰狼试图往小红帽的身下摸去时,小红帽勇敢地拒绝说“不”,这——些动作都来自志愿者们反复打磨的"自我保护举措"。志愿者们用孩子们最易接受的方式,把抽象的"隐私保护"变成了具象的行动指南。
互动问答,让勇气在对话中生长
剧场落幕时,讲课的志愿者温柔地像小朋友们发问:“小朋友们,在刚刚的演绎之中,你们注意到大灰狼有哪些行为是越界的呢?”同学们踊跃回答着“摸她脸蛋!”“摸她耳朵!”……
图为孩子们在回答志愿者的问题 韦晓楠 摄
这场藏在童话里的性教育,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尴尬的回避。"微尘·心"的志愿者们用创意编织保护网,让乡村孩童在笑声与思考中明白:身体是值得尊重的珍宝,勇气是随身携带的铠甲。在乡村孩童的成长课堂上,“微尘・心” 公益团队的志愿者们始终是温暖而坚定的身影。他们深知,传统说教式的性教育难以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便以巧思为笔,以行动为墨,用一系列创新举措为乡村孩子搭建起性教育的 “防护盾”。
志愿者们的创新,在于将 “谈性色变” 的敏感话题转化为孩子能懂、愿学的生动内容。他们化身 “故事里的引路人”,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消解孩子们的羞涩与恐惧,用积分奖励、动漫视频等方式点燃学习热情,更以蹲身平视的姿态传递尊重与信任。这种 “从孩子视角出发” 的教育智慧,让性教育不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童心的成长指引。
图为志愿者在为孩子们授课 韦晓楠 摄
这群年轻的志愿者们,带着医学专业的严谨与公益服务的热忱,敏锐地捕捉到乡村孩子对具象化、趣味化内容的天然亲近。他们跳出刻板的课堂模式,将抽象的性教育知识融入孩子们熟悉的场景中 —— 无论是精心编排的《新编大灰狼与小红帽》小剧场,用 “红灯区”“绿灯区”“黄灯区” 为身体划分 “安全地图”,还是用童话角色的互动演绎 “自我保护三部曲”,都彰显着团队对孩童认知规律的深刻理解。
正是这样一群心怀微光的志愿者,以专业为基、以创新为翼,让乡村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正视性别差异、掌握防性侵技巧、敬畏生命力量。“微尘・心” 团队用行动证明,性教育的推行,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而他们正以这份聪明与热忱,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更安全的成长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