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董艳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月27日,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联合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走进淮安市马头镇张庄镇村,开展主题为“青春推普行共绘同心圆”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马头镇纪委书记林宁,淮阴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语委办主任皇甫素飞,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管婷婷出席活动。校教务处、文学院团学老师,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和马头镇部分小学生参加活动。
实践团围绕活动主题,开展了规范汉字与普通话培训、粉笔字教学、古诗词吟唱教学、诗歌朗诵、英雄影片欣赏及故事分享、考察调研及政策宣讲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助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推普下乡传雅韵,规范教学润童心
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促进中华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举措。活动中,林宁与皇甫素飞共同为“淮阴师范学院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揭牌。实践团成员带来普通话培训与粉笔字教学等授课活动,通过标准语音教学和规范汉字书写指导,帮助学生们掌握语言规范。现场设置成语接龙、猜字谜、绕口令等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汉字音形义之美。活动还向当地学生送上学习用品和文化书籍等,以物资助力教育帮扶。

图为实践团带队老师向马头镇儿童赠书合影。沈喆娴 摄
诵以明志承经典,学而养德育新人
一字一句普通话,千言万语绘中华。实践团将红色教育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诗歌朗诵《我们的青春》展现新时代青年与革命先辈的跨时空对话,以普通话为媒介传递赤子情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永恒瑰宝。文学院采菊诗社带领孩子们吟唱《渔歌子》等经典诗词,在古韵声中培育文化认同。此外,团队通过宣讲周恩来、关天培、左宝贵等民族英雄事迹与红色教育视频欣赏,彰显了总理心系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的崇高精神,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朗诵《我们的青春》。沈喆娴 摄

图为朗诵团成员吟唱《渔歌子》。徐含雪 摄
走访调研察民情,政策宣讲聚民心
实践团参观了当地特色农业与“红石榴家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特色农业基地,成员们亲历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探知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成果。在“红石榴家园”,他们深入了解马头镇作为“民族团结示范镇”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到这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基层实践成果。同时,为摸清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与学习需求,成员们分成多个小组,深入学校、市集、居民家中开展问卷调查。他们耐心地向居民们说明调查目的,认真记录每一份反馈。此外,成员们还在镇政府、学校周边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宣讲,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现场讲解等方式,增强了当地群众对说普通话的意识与认同,让大家明白推广普通话对于促进交流、推动发展的重要意义。

图为实践团成员前往居民家中进行问卷调查。徐含雪 摄
本次文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语言为桥梁,以文化为纽带,既提升了基层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更以实际行动诠释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为推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