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沙浪:于金色沙海间谱写生态华章
——数字经济商学院“梭梭青苗护民勤”美丽中国实践团7月7日
纪实
7月7日,在甘肃民勤这片广袤无垠的金色沙海之上,时光的指针轻拨,“梭梭青苗护民勤”美丽中国实践团撰写着与绿色的浪漫邂逅续篇。以铁锹翻动沙粒、用汗水浸润希望,在金色波澜中刻下生命的坚守;聆听三十载扎根土地岁月化出的秦腔,吟唱对这片热土的深情恋歌;蓄水池畔生态乐章自然流淌,绘就一幅和谐共生的画卷;以宣讲为号角,唤醒环保初心,凝聚起守护绿色希望的磅礴力量。实践团以温情细笔,绘就生态绮梦。

根系连希望:沙粒间的坚守印记
晨光温柔地浸染着无垠沙海,金色的阳光为起伏的沙丘披上温暖外衣。昨日种植养护的痕迹犹在,而新一轮与风沙的角力,已在这片金色中悄然启程。
铁锹与沙粒碰撞,奏响大地与人类共谱的劳作乐章,细沙沿锹流淌,粒粒饱含成员们投身治沙的坚定信念。经过昨天的历练,成员挥锹的动作越发娴熟,在距离梭梭苗三厘米处切入沙层,声响如沙漠低吟,沙坑渐成。志愿者俯身,锹尖触湿润沙层,指尖凉意如同沙漠的生命脉动,那是大地最珍贵的回应。挖好的环形坑整齐排列,静候灌溉,治沙工人拖着软管走来,清澈的水流汩汩渗入沙层。待水分完全下渗后,志愿者们才俯身将沙土仔细回填。他们用锹背轻轻拍实表层沙粒,让松软的沙土形成保水的保护层。阳光下,湿润的沙坑渐渐恢复了平整,唯有那微微泛着湿意的沙粒诉说着这里刚刚完成了一场生命的浇灌。
工作间隙,治沙工人短暂休息,志愿者们围在一旁,向治沙工人讨教治沙妙招,谈笑声融入风中,惊动了不远处几株的梭梭苗,嫩绿的枝叶在微风里轻轻摇曳。沙海无言,却在这一刻显得格外生动,这群被阳光亲吻的身影,正在用双手编织着沙漠的新装。

乡道辗转:秦腔声中的土地恋歌
皮卡车缓缓行驶在乡间的村道上,车轮碾过细碎的沙石发出轻微的咯吱声。窗外,两排白杨挺立,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修长的树干在阳光下泛着银灰色的光泽,翠绿的叶片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一曲自然的交响乐。赵大叔——秦腔第六代传承人,兼管基地水利调度,在民勤这片土地上扎根了三十余年,三十载春秋更迭,这片土地上的农作物都刻在他的记忆里,赵叔叔的手指向窗外“这片种的都是蜜瓜,我们民勤种出来的蜜瓜糖分足,甜得很。”车子转过一个弯道,远处金黄色的花海跃入眼帘,“那边是向日葵,”赵叔叔的语调明显轻快起来,“再往前还能看到茴香田。”他的目光掠过那些在沙粒间顽强生长的作物,眼中闪烁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与自豪。
当话题转到秦腔时,赵叔叔的神情顿时变得专注而庄重,他双手稳稳地握住方向盘,指节因常年劳作而显得粗大有力,却在此刻透着一股艺术家的细腻。“学秦腔啊,首先就是从咬字功夫下手。”他的声音浑厚而沉稳,不疾不徐地讲解着秦腔的咬字要领,从最基本的单字音发音技巧,到复杂的双字音转换,再到需要深厚功底的三字音韵律把握。车窗外,广袤的沙地不断后退,而这位艺术守护者的声音始终清晰,将终生坚守的秦腔文化,如清泉般浸润着每个聆听者的心田。

沙海明珠:蓄水池畔的生态和弦
实践团对治沙工程的生命线——水资源系统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到基地的水资源取自收成镇兴隆村蓄水池,每天,基地会派出6辆输水车执行输水任务。每辆车能装载28立方的水,它们分四个批次轮流运输,有条不紊地承担着为治沙工程输送水资源的重任。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治沙工程的供水体系,实践团特意前往收成镇兴隆村蓄水池开展实地调研。踏入这片区域,便能真切感受到,在民勤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收成镇兴隆村蓄水池建设项目)的宏大版图中,这座蓄水池占据着何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拥有两万立方的蓄水容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镶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它的生态系统和谐美妙,清澈的池水旁,水草悠悠摇曳,几对鸳鸯穿梭其间,时而潜入水中觅食,时而浮出水面溅起晶莹涟漪;归巢水鸟成群掠过池面,清脆鸣叫声回荡空中。它不仅是一座为农作物输送水源的实用工程,还为沙漠治理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同时也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乐园,为周边的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之所。
在这里,队员们有幸亲眼目睹了车队取水、装运的艰辛过程,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滴水的来之不易,也深刻体会到了每一项治沙工程的浩大与背后付出的艰辛。这座蓄水池,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在人类建设与自然生态的深度融合中,为民勤的治沙事业与农业发展默默贡献着力量。
暮色牵情:沙海里的环保新声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轻柔地洒在民勤广袤的沙漠上,勾勒出一层温暖的金色轮廓。然而,在这如诗美景之下,却潜藏着令人忧心的状况——民勤长期面临着白色污染的困扰,废弃的农用地膜、塑料袋、饮料瓶等塑料垃圾在沙地上随处可见,不仅污染土壤,更威胁着沙漠脆弱的生态环境。
此前,实践团已深入当地,俯身捡起散落在沙地间的塑料垃圾,用双手为沙漠“净颜”,还开展了细致的实地调研,了解白色污染现状。结合实地考察成果,实践团在治沙基地精心组织开展了软塑料知识宣讲活动。活动现场,成员们借助生动直观的图片,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在场群众普及软塑料知识:从日常可见的塑料袋到农田使用的地膜,不仅详细讲解分类技巧,更深入介绍了后续处理工艺与再生利用价值。这此次宣讲活动得到了基地工作人员、当地居民以及其余高校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表示,愿意从自身出发,助力守护民勤沙漠生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勾勒美丽中国生态蓝图的伟大征程中,“梭梭青苗护民勤”美丽中国实践团于民勤吹响的“绿色号角”。相信点滴努力终将汇聚成强大力量,推动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让民勤沙漠在绿色希望中绽放新的光彩。
撰稿:陈欣玥
摄图:任冰冰
初审:任冰冰
复审:张静
数字经济商学院“梭梭青苗护民勤”美丽中国实践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