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秘界首彩陶非遗密码——安理工学子对话传承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7月1日,安徽理工大学“薪火计划”非遗文化调研团深入安徽省界首市,围绕界首彩陶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展开深度实践。团队通过走访界首彩陶馆、界首博物馆,对话非遗传承人,体验传统技艺,并完成美育实践基地挂牌,以青年视角探寻国家级非遗在新时代的破局路径。
  
  一、历史遗存:从生活器物到文化符号的千年沉淀
  
  在界首彩陶馆的民用陶器展区,锈迹斑斑的陶制鼓风机与口沿磨损的陶盆陶罐,构成了一部鲜活的民间生活史。这些来自周边村落农户的老物件,以器物特有的沧桑感,印证着界首彩陶“从生活中来”的本源属性。当非遗传承人邢淑芹老师讲述这些陶器曾作为日常必需品的辉煌过往时,展柜里的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连接着皖北农耕文明的时光纽带。
                                     
  图为邢淑芹老师和她的弟子为彩陶刻画图案。田泽坤摄
  
  在“王京胜非遗工作室”与“闫玉敏非遗工作室”,《十二乐俑》以夸张造型与流动釉色重现盛唐气象,人物衣袂的蓝绿釉彩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宛如凝固的乐舞诗篇;《水月观音》则以细腻刀刻技法,将宗教造像的衣褶层次感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江淮母亲》雕像——闫玉敏为还原皖北女性神态,走访二十余位老人的创作历程,揭示了界首彩陶作为“文化载体”的深层价值:它不仅是工艺技术的呈现,更是地域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图为邢淑芹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闫玉敏创作的《江淮母亲》。李心妍摄
  
  二、技艺传承:在指尖温度中坚守匠人匠心
  
  制陶工坊内,拉坯工序成为传统技艺的活态课堂。制陶大师卢老师演示的“三稳”心法——手稳、眼稳、心稳,让调研团成员在陶泥坍塌与重塑的实践中,体悟到传统工艺对身心专注力的极致要求。当拇指与食指按压陶泥的瞬间,千年传承的制陶技艺在现代指尖下获得短暂共鸣。
  刻画环节更显匠人功底。团队将“薪火计划”会徽拓印至陶坯时,卢老师强调的“一刀一刀刻出来”“每道线条一气呵成”,道破了传统“刀马人”纹饰背后的工艺哲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界首博物馆的历史展品中得到印证:宋代花鸟纹陶罐的简洁线条、清代《三国演义》人物罐的情节浓缩、革命时期红色标语陶壶的文字力量,无不彰显着彩陶技艺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耦合。讲解员桂老师所言“与时代同频”,正是界首彩陶穿越千年而生命力不减的核心密码。
  图为卢老师指导团队成员尝试拉坯工序。田泽坤摄
  
  三、创新破局:当非遗遇上青年创造力
  
  面对“核心匠人不足50人、平均年龄超60岁”的传承困境,邢淑芹将破局希望寄予青年:“年轻人的审美和技术敏感度,是非遗破圈的关键。”这种判断在创新实践中得到验证——中原十三窑展览馆内,邢淑芹的作品以传统陶罐为载体,装饰抽象几何图案与界首老街现代剪影,实现了传统器型与当代审美的有机融合。
  在界首市文化活动中心,“非遗跨界”实践展现了更广阔的创新图景。剪纸传承人刘老师将剪纸纹样拓印至陶坯,烧制后形成的镂空层次效果,打破了工艺门类的界限。调研团成员参与的“非遗共生”主题创作,将剪纸刻于陶盘边缘,直观诠释了多元非遗技艺的共生可能。而安徽理工大学美育实践基地的挂牌,则为这种创新提供了制度化保障,搭建起高校与非遗传承的常态化合作平台。
  图为安徽理工大学美育实践基地挂牌仪式。李心妍摄
  
  四、薪火永续:在守正与创新中重构非遗生命力
  
  从展馆文物到工坊技艺,从历史传承到当代创新,界首彩陶的实践揭示了非遗保护的双向逻辑:对“刀马人”纹饰、拉坯“三稳”等传统技艺的坚守,构成了文化认同的根基;而与现代审美、跨界工艺的融合,则为非遗注入了时代活力。正如调研团成员在实践中认识到的:非遗的生命力,既在于对“本源”的守护,更在于对“流变”的接纳。
  安徽理工大学“薪火计划”的价值,正在于以青年视角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当美育实践基地的牌匾悬挂在文化活动中心,它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承诺——承诺将高校的智力资源、青年的创新思维持续注入界首彩陶的传承脉络,让这门千年技艺在时代浪潮中既保持文化根性,又焕发新生机。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路径,或许正是破解非遗传承困境的普适性方案。
  通讯员李浩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体院“青苗筑梦”点燃科学火种:苗乡少年解码健康!
  • 青春筑梦边疆,奉献书写华章
  • 让青春在西部沃土上绽放担当之花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