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光同行,科技赋能破解乡村振兴难题
2025年7月7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前往溧水区和凤镇吴村桥村省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开展调研活动。此次调研聚焦稻米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全流程,旨在深入探究产业发展中的痛点与难点,将课堂知识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江苏省“味稻小镇”凤镇南粳46种植基地,该稻田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的生产销售方式,有效带动周边乡村农民增收,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实践团队对公正稻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雨骁进行了详细的采访,全面挖掘了从育秧到大米加工的全产业链生产,包括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以及提升稻米品质的模式细节。

图为负责人在室外向成员介绍产业现状 肖佳慧 供图
然而,在进一步调研产业发展现状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也发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相关米业公司在技术与模式上不断创新,但在与吴村桥村周边农户的实际合作生产中仍面临诸多困境。

图为负责人和成员在室内讨论产业困境 肖佳慧 供图
刘雨骁提到,杂交稻因其种植成本较低且管理相对简单,受到许多农民的青睐。相比之下,公司主销的“南粳46”虽然在品质上可能更具优势,但由于其种植过程可能需要更多的投入,包括种子成本、肥料用量、病虫害防治以及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导致农民在选择种植品种时,更倾向于优先考虑杂交稻。
另一方面,机械化种植普及程度不理想,农机设备管理成本高、耗时费力。在智慧管理系统方面,即便使用最新的智慧管理系统控制无人农机进行作业,打田、插秧和收割,其效率也不及专业人员驾驶农机;在智慧灌溉系统方面,渗灌管的复杂布置,使实施农机作业及土壤翻耕的过程中需要把渗灌管重新收回,此类大量反复的操作,增加了人工和成本;此外,机械化种植中还存在农机作业精度不足,插秧漏秧、除草不净等突出问题。
同时,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也十分突出,田间劳作工资较低且工作强度大,当地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意愿不足,招募当地老年人夏天容易出现中暑等健康危害,招募外来人员又容易出现管理不当。更关键的是当地农民学历普遍偏低,对先进机械设备的操控存在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图为成员调研稻苗生长情况 肖佳慧 供图
面对这些复杂而棘手的难点,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有团队成员提出高校和乡村产业双向赋能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建立长期的技术指导机制、定期组织培训活动、进一步优化设备选型、开发简易操作指南,降低技术门槛,帮助当地农民更好地掌握设备使用技巧。同时该模式还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农业教育方法,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为乡村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此次调研,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不仅深入了解了稻米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还在实践中锤炼了专业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团队将继续关注乡村产业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通讯员 刘怡 张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