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广大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响应国家对于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号召。合肥工业大学学子走出校园,走进充满文化底蕴的非遗柳编工坊,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柳编之旅”,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为非遗注入青春活力。
柔条织梦、旅程初启 七月烈日高悬,合肥工业大学赴黄岗镇三下乡团队不惧酷暑,前往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黄岗镇,开启为期六天的调研之旅。随着汽笛长鸣,火车缓缓驶入阜阳站,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图1 三下乡赴黄岗镇非遗柳编团队在阜阳站前合影
团队成功与黄岗柳编非遗传承人刘维银先生取得联系后,成员们奔赴集合地点与柳编传承人见面沟通。随后,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团队深入安徽银柳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实地观察调研柳编产品的原材料及初步加工流程。
在传承人的讲解中,成员们首先认识了柳编的原材料——杞柳,并亲手尝试了杞柳的褪皮方法。经过太阳晾晒后,杞柳杆便具备编织的条件。走近柳编巷,数位工人正忙碌地制作柳编。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下,原本笔直坚硬的柳条被编织成一个个精妙的工艺品,让成员们赞叹不已。
图2 传承人刘维银先生向成员展示柳编制作过程
团队成员耐心倾听刘先生对于柳编制作的介绍,并在他的指导下尝试制作简单的柳编产品。大家拿起模具,谨慎且有力的卷起柳条,在最初的生疏到逐渐掌握技巧,最终成功完成了初步的制作。
图3 团队成员体验柳编制作过程
体验柳编制作后,成员们来到柳编附属产业基地,调研出口木制品的加工过程。现场木屑纷飞,经过切割、定型、修补、抛光等工艺后,一件件远销海外的黄岗镇木制品,深受海外市场的好评。
经过一天的奔波,成员们虽风尘仆仆,但对柳编产业有了基本认识。在接下来的旅程中,团队将持续深入挖掘相关产业资源。保护非遗,青年永远在路上。
访匠承心,探馆溯艺 翌日,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三下乡团队按计划展开第二日实践行程,围绕非遗传承与产业振兴主题,对柳编传承人刘维银先生进行深度访谈,并实地考察德润工艺品公司柳编展馆。
上午9时,团队成员于安徽银柳工艺品有限公司对刘维银先生进行专题采访。面对青年学子的提问,刘维银先生回忆道:“初中毕业后便随父亲学习柳编,这门手艺不仅是养家糊口的技能,更是黄岗人代代相传的根基。”谈及创业历程,他特别强调党的政策支持:“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时刻,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当地政府通过提供低息贷款等方法切实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目前该企业雇佣当地居民进行柳编编织工作,切实将传统技艺转化为致富动能,打通当地居民家门口就业最后一公里。对未来,刘维银先生充满憧憬与信心:“建立柳编体验馆,让黄岗镇的青年们接过黄岗柳编的大旗,让非遗传承永远熠熠生辉。”
图4 刘维银先生接受团队采访
下午15时,团队赴德润工艺品公司柳编展馆调研。馆内系统陈列柳编制品由简单器具到多样化用具演进历程:从早期的农耕簸箕、储粮箩筐,到90年代外销欧美的宠物篮、水果盘,再到近年研发的欧洲风格木制花瓶、水滴型摇篮等创新产品。其中融合多国艺术元素、深受国际客户好评的模块化木盘等展品,生动展现中国非遗与外国美术元素的深度融合。讲解员介绍,企业通过不断创新设计多样产品,将桐木工艺与柳编制品结合,走出一条非遗结合现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道路,推动非遗技艺的科学化升级。
图5 德润工艺品柳编展馆
通过本日实践,团队深入认知柳编技艺的历史积淀与当代转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是非遗技艺紧跟时代潮流,在新时代健康发展的不二法门。团队下一步将深入探访柳编具体制作工艺,运用所学知识为非遗传承注入青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