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点亮非遗:池州学院学子探寻傩戏传承新可能
2025年盛夏,池州学院"傩韵新传"实践团队走进皖南傩戏之乡,开展了一场传统与创新的对话。6月23日至27日,这支由多专业学子组成的调研队伍深入池州市茅坦村、刘街社区等傩文化腹地,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亲身体验等方式,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探寻新思路。
图1:团队成员欣赏一件件传统傩文化服饰
在皖南民俗文化馆,同学们被一件件珍贵的傩文化实物所震撼。从明清时期的古旧面具到做工精细的传统戏服,这些文物无声诉说着傩戏从原始祭祀到成熟戏曲的演变历程。结合专业所长,团队提出了"数字复原+云端展演"的创新构想,计划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走进茅坦村,傩文化研究会会长为师生们生动讲解了当地正月傩戏的仪式流程。"每一个动作、每一件道具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密码。"参与体验的队员崔同学感慨道。面对传承人老龄化、传播渠道单一等现实困境,团队与当地文化工作者就"数字档案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刘街社区的创新实践让师生们眼前一亮。通过VR眼镜,静态的傩面具在AR技术下"活"了起来,还能与观众互动。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里即将开发出包括3D打印面具、数字盲盒等在内的系列文创产品,为非遗产业化提供了生动案例。
图2:团队成员参与到傩面具描色过程中
在省级传承人姚师傅的工作室,同学们不仅近距离观摩了傩面具制作的全过程,还亲手体验了雕刻技艺。"要让年轻人了解傩、爱上傩,就要用好他们熟悉的传播方式。"李师傅的一席话启发了团队设计"非遗青年说"校园推广计划。
图3:团队成员就傩文化如何与科技有效融合并传承展开进行研讨
调研尾声,团队与市博物馆专家就数字展馆建设、沉浸式体验设计等展开研讨。博物馆张馆长表示:"青年学子的创新思维给我们很大启发,期待未来更多合作。"
"这次调研让我们看到了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无限可能。"团队指导老师表示,学院将继续发挥跨学科优势,打造"挖掘-保护-创新-传播"的非遗传承闭环,让千年傩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