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发展,挖掘保护乡土文化基因,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农耕文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在此政策背景下,2025年7月3日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青春赋能乡村兴,深耕沃土助振兴"实践队奔赴莆田市秀屿区,走进莆田市乡村记忆档案展示馆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队员们以影像为笔、以足迹为墨,用镜头定格老物件的时光印记,在泛黄文献与农耕器具的纹理中探寻乡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红色展区:老照片里的岁月对话
乡村记忆展馆的玻璃展柜中,一本1952年的《毛主席语录》封面泛着深褐色,扉页钢笔字迹虽已褪色却筋骨犹存。实践队员们俯身凝视展柜内的革命宣传画——画面中农人肩扛锄头、手持红旗的剪影,与墙上悬挂的巨幅《开国大典》油画形成历史呼应。在一幅土改工作照前,队员们的镜头聚焦于照片中农民紧握的地契与背景里刚插种的水田,地契褶皱与稻秧嫩芽在光影中构成生动叙事。展区墙面的老照片阵列里,"支前粮站"旧影像吸引队员们驻足。木桌上堆叠的粮袋、墙上张贴的"春耕生产"标语,与展柜中磨损的《农业生产手册》形成实物与影像的互文。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 傅任铭摄
农耕展馆:老农具上的智慧年轮
农耕器具展区内,一件竹制"稻秧分苗器"在射灯下显露温润肌理,竹节间距与现代农具株距标准惊人吻合。队员们轮流手持复制品比划,发现分苗器的弧度恰好贴合手掌,磨损的竹篾间还夹着半粒风干的稻种。镜头拉近至犁耙展区,木质犁辕上深浅不一的牛绳勒痕清晰可见,铁犁刃的反光中映出队员们描摹轮廓的专注神情。
展柜角落,一件补丁摞补丁的蓑衣静静陈列,棕丝缝隙间残留着几缕稻草,衣襟内侧墨线绣着的"民国廿三年"字样已斑驳成浅灰色。当队员们将镜头对准蓑衣针脚时,灯光在补丁边缘勾勒出柔和的金边,仿佛时光在经纬间编织的年轮。实践团指导老师强调:"这些农具不是展品,是祖先握在掌心的生存智慧。"

图为农耕器具展区 傅任铭摄
方言展区:童谣文献中的活态密码
"莆仙方言童谣"展区的玻璃展柜里,《道一糕》手抄本页面上,"橄榄盐,冈上赶"的毛笔字迹晕染着浅棕色水痕,配图中山民挑橄榄、渔夫背海盐的场景线条简练却意境鲜活。队员们围坐展桌前,镜头捕捉到《五日节》童谣旁"端午即夏收农忙始"的蝇头小注——唱词与注释的墨色深浅差异,恰似传统农耕文明的双重叙事。一面童谣主题墙绘吸引队员们的镜头:《搓汤圆》连环画从糯米插秧到石臼舂米依次展开,画中孩童偷尝米粉的憨态与展柜里的民国米筛形成妙趣呼应。

图为实践队合影 傅任铭摄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在泛黄的文献里打捞红色记忆,于斑驳的农具中解码农耕智慧,从悠扬的童谣里拾取方言密码,以影像记录唤醒乡土文化的生命温度。这场沉浸式实践将老物件的时光印记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动能,让红色历史文献成为照亮发展前路的精神火炬,使传统农耕器具成为连接古今智慧的创新桥梁,令方言童谣成为延续地域文脉的鲜活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