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寻闽台体韵,解码五祖拳中的两岸情缘

发布时间:2025-07-0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泉州7月2日电(通讯员周永敏)
  为推进闽台体育文化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集美大学体育学院“诚毅寻迹・闽台体韵”实践队于2025年7月2日走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南少林寺,开展“诚毅寻迹・闽台体韵”实践活动,从五祖拳、刣狮等项目里,挖掘闽台体育文化关联,感受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脉络,助力体育强国建设与两岸交流融合。
  非遗馆里的体育密码:闽台同根的生动注脚
  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队员们围绕五祖拳展板展开研究。五祖拳的拳法分为五类,分别是“一达尊,二太祖,三罗汉,四行者,五白鹤”,套路多达200余套,其中空拳、长短兵器自成系统,小套洗练仅十数步,大套繁复至百五六十技手。五祖拳在传授过程中因材施教,武者体格不同,打法也有所区别。从视频资料中可以看出,五祖拳的刚猛绵密,招式简洁实用,少花招,各拳有自风格和独到之处,但拳风相近,可以通学兼练。五祖拳在福建和台湾地区广泛流传、影响深远,通过两岸拳种的交流学习,推动闽台的体育文化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驻足观看五祖拳的文物史料 陈静莹 摄
  泉州城乡节日盛行的“刣狮”表演,就是五祖拳的一种展示。通过材料记载,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刣狮是由少林和尚创建,融合武术与民间舞蹈,而在闽南话里“刣”有“打斗”之意,表演时舞者会手持古代兵器“斗狮子”,气势威猛,招式中就暗藏着南少林五祖拳的刚猛精髓,无论是虎爪的凌厉抓握,还是鹤拳的灵巧闪避,都彰显着南派武术“拳打卧牛之地”的实战智慧。且在台湾嘉义、台南等地的庙会庆典中,同样能看到“弄狮”“刣狮”表演,舞者们身着相似的英雄衫,舞动时同样讲究“吞、吐、浮、沉”的韵律,这进一步印证了两岸文化的共通性,将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编织得愈发紧密。
  南少林禅武交融:两岸交流的体育桥梁
  观看、学习完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有关五祖拳的文物资料后,实践队员们走进南少林寺,继续探究闽台体育文化,解码五祖拳中的两岸情缘,推动两岸体育文化交流发展。南少林武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东晋甚至更早,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其中以南少林武术拳系中的五祖拳最具代表性,是福建省七大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地域最广泛的拳种。实践队员通过观看与五祖拳有关的演出,深刻体会到五祖拳的刚劲有力。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演出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努力拼搏、不断尝试。通过与演出人员的沟通交流,了解到此次演出的“演员”为平均年龄七八岁的小男孩,他们大概四五岁时就被家长送过来学习武术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南少林寺,每天进行武术练习。
  他们演出时毫不怯场,尽显男儿本色,血气方刚,刚劲有力。演出台上,统一服装,排成整齐,眼神中透着坚毅与自信。随着鼓点响起,孩子们齐声呐喊,一招一式刚劲有力,五祖拳的招式在他们稚嫩却利落的动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出拳时,小拳头虎虎生风;踢腿时,动作迅疾有力,宛如小老虎一般充满活力。他们的表演不仅展现了南少林武术的精气神,更传递着闽台武术文化代代相传的希望。
  图为实践队员与武术表演演出人员的交流 陈静莹 摄
  此外,大家通过南少林寺内博物馆资料记载,了解到了一些两岸交流故事:台湾朋友来此学习禅武后,回到台湾积极推广南少林文化;在两岸禅武赛事中,选手们借武术切磋增进情谊。这些故事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南少林寺成为了连接两岸同胞的文化桥梁。
  以体为媒,共绘两岸融合新篇
  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队员们借助文物和资料,梳理闽台体育文化交流历史。从古代两岸武术互动,到近现代体育赛事往来,可以清晰地看到闽台体育文化始终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即展现着两岸体育文化割舍不断的联系。
  指导老师表示:“体育是拉近两岸同胞距离的重要纽带,闽台体育文化本就同根同源,要多开展交流活动,让台湾同胞深入感受大陆体育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归属感。”活动的最后,实践队员们在博物馆内合影,定格这次探寻闽台体韵的实践之旅。
  图为实践队员走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参观考察 林海老师 摄
  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入挖掘闽台体育文化内涵,见证两岸体育文化同根同源。作为新时代大学生,队员们纷纷表示,未来想成为“文化传播使者”,通过新媒体宣传、策划创意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闽台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助体育强国建设的契机,拉近两岸同胞心灵距离,为推动两岸交流融合贡献青春力量,让闽台体育文化在交流融合中绽放更耀眼光彩。
  
作者:周永敏 刘颖悦 来源:原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探寻闽台体韵,解码五祖拳中的两岸情缘
  • 诚毅寻迹|探寻闽台文化浸润下的“体育之声”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