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碧海青耘,向海而兴”蓝海筑梦实践队三下乡实践行·:滩涂寻趣体验非遗文化,青春脚步丈量海洋馈赠

发布时间:2025-07-0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为深入感受沿海特色民俗文化,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碧海青耘,向海而兴”蓝海筑梦实践队成员于7月5日赴南通如东洋口滩涂湿地,在当地渔民的指导下开展“踩文蛤、捡泥螺”传统赶海活动。实践团通过沉浸式体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欢声笑语中解码海洋生态智慧,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渔家智慧。
 
(图为7月5日,“碧海青耘,向海而兴”团队拍摄当地渔民赶海场景。孙佳康供图。)
  非遗课堂:滩涂上的“海洋芭蕾”,绵延数公里的金色滩涂随着潮水退去展露真容,实践团成员赤脚踏入这片天然课堂。在渔民示范下,他们学习运用独特的“扭、踩、摸”三步古法技艺寻找藏在沙层下的文蛤。现场渔民还介绍,文蛤捕捞需遵循特定时节与手法,这份传承千年的技艺本身就是对海洋资源的敬畏与守护。
 
(图为7月5日,“碧海青耘,向海而兴”团队成员展示所挖文蛤。孙佳康供图。)
生态解码:微观世界里的自然哲学,在生长着盐蒿草的潮间带,实践团跟随渔民学习探寻泥螺栖息地。生物专业队员用便携显微镜观察发现,泥螺壳表的螺旋纹路竟与周边海域洋流走向存在生态关联。“捡大放小、避开产卵期”的古老渔谚,结合海洋专家“每平方米2 00余个底栖生物构成候鸟迁徙补给站”的科普,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捕捞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他们意识到,滩涂不仅是渔民的生计之源,更是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枢纽。
 
(图为7月5日,“碧海青耘,向海而兴”团队成员踩文蛤场景。孙佳康供图)
 青春交响:浪花里的劳动赞歌,夕阳为滩涂镀上金边时,沾满泥沙的胶鞋与五彩贝壳交织成天然舞台。实践团成员将收获的文蛤摆成校徽图案,用泥螺壳拼出“守护海洋”字样,以创意表达青春守护生态的决心。当地老渔民陈伯感慨:“这些娃娃们踩文蛤的认真劲,和我们年轻时一个样!”活动尾声,实践团将劳动成果烹制成“文蛤蒸蛋”“醉泥螺”等特色菜肴,与渔民共品舌尖上的海洋文化。
 
(图为7月5日,“碧海青耘,向海而兴”团队在海边合影留念。孙佳康供图。)
作者:周姣慧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河南城建学院法学院“豫乡暖阳”实践团赴鲁山玉皇庙村敬老院开展慰问
  • 解码文化基因,守护生态命脉
  • 解码文化基因,守护生态命脉
  • 2025年7月2日,莆田学院“数”拓星村实践队奔赴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深入南靖土楼及周边区域,开展以“土楼文化与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实
  • 07-05
  • 莆田学院实践队深入集美,探寻闽台文化魅力
  • 探秘卢村笄山竹海!阜理学子寻自然之美,探心灵栖息之所 ——阜阳理工学院“文宣星火”团队到广德
  • 滁院学子 “藕”遇红旅:新媒体赋能藕塘红旅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