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莆田学院“数”拓星村实践队奔赴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深入南靖土楼及周边区域,开展以“土楼文化与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为土楼文化传承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探寻新路径。

“数”拓星村实践队探寻土楼文化

“数”拓星村实践队观看文化宣传片
土楼建筑探秘:触摸历史智慧的温度
实践队首站走访怀远楼与和贵楼,在环形夯土建筑中开启文化解码之旅。队员们丈量怀远楼“八卦走马廊”的精巧布局,记录和贵楼“沼泽地基”的建筑奇迹——这座建在3米深烂泥田上的土楼,历经200余年仍稳固如初,其“松木桩基+糯米灰浆”的古法工艺令队员们惊叹。

南靖土楼

夯土工艺
生态栈道考察:捕捉自然系统的呼吸
随后,实践队沿云水谣古栈道前行,聚焦沿道生态环境考察。队员们记录植被分布、水质状况,分析生态系统现状,发现土楼周边生态虽有自然之美,却也因游客增多、开发活动,显露出脆弱性,如部分植被受踩踏、水体有污染隐患。

“数”拓星村实践队进行生态环境调研

“数”拓星村实践队对土楼结构的考察
双向困境求解:青春力量破题传承难题
实践队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一方面与村民深度交流,了解他们对土楼保护、生态发展的诉求与建议;另一方面,计划借助网络媒体宣传,讲好土楼文化与生态故事,呼吁更多人关注南靖土楼,凝聚保护合力,助力土楼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为传统建筑与生态环境共护提供“青春方案”。


媒体传播矩阵:构建文化生态传播网络
活动尾声,实践队整合调研成果,通过校园官微、短视频平台发布图文、影像。以“解码文化基因守护生态命脉”为主题,讲述实践故事,解读文化内涵,吸引网友关注。借助新媒体传播力,实现文化与生态保护的可视化传播。
“让屏幕成为保护的窗口。”实践队成员表示,团队正通过数字媒介将土楼“天人合一”的建造智慧与生态保护理念传递给更多人,让文化传承与自然守护在云端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