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传统手工技艺如何守正创新?6月28日,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湘潭市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石鼓镇,对话青山唢呐艺人易礼强,探寻非遗的存续之道。
在湘潭市石鼓镇易老师家的合影 传承团成员摄
易礼强老师自幼与唢呐结缘,八九岁便开始了他的学艺之路。如今,他已在教学领域默默耕耘八至十年,其中不乏有从11岁起便跟随他学习直至成年的忠实弟子。他还收到了学生们赠送的锦旗,上书“教育有方辛勤栽培爱生如子德艺双馨”,以表达对他深厚师恩的感激之情。易老师的教学以线下为主,每周在中学开设两堂唢呐课,课程贯穿整个初中三年。其教学影响力早已超越石鼓镇,学生有来自岳阳、益阳、宁乡、长沙等湖南省内多地,还有武汉等省外爱好者远道而来求学。
然而,技艺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易老师也道出困境:部分年轻学员沉迷手机而半途弃学;团队尚未有效开拓线上教学等新路径,现仍以传统师徒模式为主。当被问及青山唢呐的绝技时,他强调了“循环换气、一口气吹奏”,以及“鼻孔吹奏”,这些也都是青山唢呐独有的魅力所在。
团队成员对易老师进行采访 传承团成员摄
探访中,易老师还亲自演示了唢呐制作的全过程,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他数十年的经验。团队成员目睹了一支唢呐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蜕变过程,最终成型的乐器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仿佛古老的音律即将破壳而出,奏响新时代的乐章。
易老师制作唢呐 传承团成员摄
此次石鼓镇之行,不仅是对青山唢呐技艺的深度记录,更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深刻对话。在学子们眼中,易老师手中的刻刀与竹材,已不仅是制作乐器的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