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史明根脉,话教育新机,赴振兴实践
——“蓼花知行”志愿服务队赴新杭镇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为助力乡村文化科技振兴,推动青春力量融入基层发展,2025年7月2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蓼花知行”志愿队来到广德市新杭镇开展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2日清晨,阳光洒在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的门廊。“蓼花知行”志愿队的队员们身着统一服装,整齐列队。在学院标志性的建筑前,大家簇拥着队旗,定格下出发前的大合照。眼神中,既有对未知实践的期待,也饱含着用知识服务乡村的热忱,这场青春奔赴,正式拉开帷幕。
志愿者们与老师在求是楼合照(王梓仰 摄)
探史明根脉,传红色精神
午后,服务队踏入广德博物馆,开启历史文化探寻之旅。博物馆内,“历史文化陈列馆”“革命历史陈列馆”“青铜器专题馆” 三大展馆依次铺陈当地岁月长卷,恰似三部宏大的编年史书,静静等候队员们翻阅解读。在历史文化陈列馆,从原始石器到唐宋瓷器,文物串联起广德从蛮荒到繁荣的轨迹,队员们从中触摸地域文明起源。革命历史陈列馆里,泛黄手稿、带弹孔的军装诉说着先辈浴血奋战的故事,让队员们感受烽火岁月的残酷与红色精神的震撼。青铜器专题馆中,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青铜器吸引队员们驻足,他们从纹饰与铭文中探寻古代广德的社会生活与工艺水平,为后续文化赋能乡村积累素材。
队员端详青铜器(王梓仰 摄)
从史前文明的朦胧曙光,到革命年代的热血沸腾,再到青铜技艺的匠心独运,广德的过往在展馆中鲜活如昨,成为队员们脑海中滚烫的文化记忆,更让大家深切体会到传承与传播这份文化的沉甸甸的责任。沉浸式体验中,队员们深刻感悟红色精神的绵延传承,先辈们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壮阔场景,在展馆里具象化为直抵心灵的震撼力量。
队员们轻声交流(曹梦凡 摄)
话教育新机,推乡村前行
傍晚,服务队走进新杭镇中心小学,与校长展开深度交流。会议室里,校长围绕学校发展现状、乡村教育痛点与机遇侃侃而谈。从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到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再到如何借助外部力量激活乡村教育活力,话题层层深入。队员们结合调研支教规划,就文化课程设计、科技兴趣培养等内容与校长互动,探讨 “高校 + 乡村小学” 协同育人模式。这场交流,既让队员们明晰乡村教育需求,也为后续支教实践锚定方向,架起知识赋能乡村教育的桥梁。
队员们与校长交流(杨添乐 摄)
交流中,墙上悬挂的锦旗格外醒目,“心系学生尽心尽责,教导有方万分感激”,这是家长对学校老师育人成果的肯定,也侧面印证新杭中心小学教育工作的温度。校长提及学校发展时,眼中满是热忱。从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装点校园,到学校荣获 “综合考核奖”“教育质量奖” 等荣誉,能看到学校在素质教育与教学质量提升上的双重深耕。这些成果,既是学校前行的底气,也让服务队更清晰认知到乡村教育的潜力与可发力点,为后续支教方案细化提供了现实参照 。
乡村学校所获荣誉(王梓仰 摄)
赴振兴实践,立未来目标
此次实践活动,是安徽理工大学学子扎根基层、践行青春使命的生动缩影。从校园集结到文化探寻,再到教育交流,每一步都饱含着服务队助力乡村振兴的担当。这场实践,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参观”与“交流”,正如带队老师所说:“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奔赴,而是一群人的接力。”未来,“蓼花知行”志愿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一方面整理广德历史文化素材,开发“文物里的乡村”系列课程,让乡土文化走进小学课堂;另一方面,根据新杭镇中心小学的需求,组建专项小队,通过定期支教等方式持续提供支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奔赴乡村振兴实践,通过深入了解与学习、践行与弘扬、创新与发展等方式,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