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转身:张謇的实业救国与时代担当
踏入张謇纪念馆的实业救国展区,时光的齿轮悄然倒转,甲午战败的阴霾如浓墨般在历史长卷上晕染开来。新科状元张謇却毅然决然地脱下象征功名的蟒袍,转身奔赴南通城北那片荒芜之地,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奏响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激昂序曲。
展柜里那本泛黄的账本,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创业路上的千般艰辛。为筹集启动资金,张謇四度奔赴上海,在繁华的四马路茶馆中,与商人据理力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实业救国的坚定信念;为引进先进技术,他三赴武汉,向张之洞“化缘”官机,在黄浦江边守候货轮整整三个月,那份执着与坚守,仿佛能穿透岁月,让我们看到他孤独却坚毅的身影。当第一包“魁星”牌棉纱顺利出厂时,这位曾执掌文脉的状元郎,顾不上满身沾染的棉絮,蹲在车间里全神贯注地调试锭子转速,那一刻,他的心中只有对实业发展的热切期盼。
但张謇的壮志远不止于此,实业背后的文明自觉才是他最动人的精神底色。他在纱厂旁建起栖流所,让那些流浪的儿童在朗朗读书声中学会纺织技艺,用知识改变命运;他用纱厂利润创办南通师范学校,亲自设计可调节高度的课桌椅,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更令人动容的是,在更俗剧院“破台”仪式上,他高举灯笼,向乡亲们深情告白:“真善美才是镇邪的法宝。”他将实业与教育、慈善完美熔铸,如同在工业文明的土壤里播撒下人文的种子,让温暖与希望生根发芽。
站在展区结尾的全息影像前,看着虚拟的南通城从一片荒滩崛起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我心中感慨万千。所谓志愿精神,并非是居高临下的怜悯施舍,而是如张謇这般,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用专业能力为解决社会痛点贡献力量。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应抱怨“内卷”的无奈,而应像张謇一样,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在时代浪潮中勇担使命,让每一次选择都化作照亮他人的光芒,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的青春华章。
作者:金钰珉 来源:纪念馆的信息与纪念碑上的文字以及网上的信息来源和工作人员的详解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