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乡村:多元实践活动赋能儿童成长与乡村振兴
青春筑梦乡村:多元实践活动赋能儿童成长与乡村振兴
2025年7月3日,一场融合环保教育、科技助农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在余干县百拓有限公司及前山村文化实践站展开。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三下乡”团队联合当地力量,通过“变废为宝”手工创作、科技小院实践考察、素拓游戏及红色剧本杀等系列活动,为乡村儿童与农户带来了兼具趣味与深度的实践体验,书写了青年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环保手工启智,变废为宝育童心
当日上午,“变废为宝”主题手工活动在前山村文化实践站率先启动。活动以“废旧材料的创意新生”为核心,吸引了30余名儿童参与。开场环节中,工作人员通过素拓游戏决定儿童选取材料的顺序,以趣味方式引入“资源循环利用”理念。在手工创作环节,孩子们进行粘土与饮料瓶改造笔筒项目。
活动尾声,工作人员回顾所用废旧材料,引导儿童思考家庭旧物改造的可能性,将环保意识深植童心。这场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更以直观方式让他们理解了“变废为宝”的生活智慧,为乡村儿童环保教育提供了创新样本。
科技小院赋能,校地联动促振兴
上午九点,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三下乡”团队在杨玲玲老师带领下,前往余干县百拓有限公司“科技小院”开展实践考察。该小院由江西农业大学设立,旨在为农户提供养殖技术指导与支持。在农户与校方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深入蔬菜大棚与养殖基地,从大豆种植技术到玉米销售路径,从禽类养殖管理到生态农业模式,全方位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大棚蔬菜的温控系统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养殖粪便如何实现资源化利用?”成员们结合专业知识与实践观察积极提问,农户与老师们以实例一一解答,形成了校地知识互通的良性互动。午饭后,三下乡成员邵佳蕊以“青年建功,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微党课,从国防建设切入,讲述青年一代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担当,引发在场村民与团队成员的深刻共鸣。科技小院的实践考察不仅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乡村产业需求对接,更推动了高校智力资源向农村下沉,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扮演游戏升温,红色剧本传承精神
“红色剧本探史迹,童心演绎承薪火”主题活动在文化实践站拉开帷幕。恰逢建国75周年、红军长征90周年,活动以沉浸式剧本杀形式,将“八角楼的灯光”“雷锋补袜子”等革命故事转化为互动剧情。主持人化身“图书管理员”,通过红皮书与动画短片带领儿童穿越“时光隧道”。在角色分配环节,毛泽东、雷锋、王进喜等英雄人物的卡通角色卡引发孩子们的热情,英雄NPC用简化语言讲述故事,配合肢体动作示范,让红色历史变得可感可知。
互动任务环节亮点频出:扮演“小听”的儿童向英雄提问,“雷锋叔叔为什么总帮助别人?”;“小帮”们为大家倒水,践行助人为乐精神;分组挑战中,孩子们学习刘胡兰“勇敢站姿”、喊出王进喜“石油工人一声吼”的口号,在角色扮演中感受英雄品质。知识问答环节,“毛泽东为刘胡兰题字是什么?”“王进喜的外号是什么?”等问题引发抢答热潮,答对者获赠文创小包等礼品。活动尾声,周恩来NPC为完成任务的儿童颁发奖励,全体齐喊“传承红色精神,争做时代新人”口号,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红色基因的种子悄然播撒。
多维实践显成效,青年担当映初心
从环保手工到科技助农,从素拓游戏到红色剧本杀,当日的系列活动形成了“教育-实践-传承”的完整闭环。对儿童而言,他们在动手创作中树立环保意识,在剧本演绎中理解红色精神,实现了从知识接受到情感共鸣的提升;对“三下乡”团队而言,科技小院的考察让他们目睹了乡村产业的发展痛点与机遇,微党课与红色教育活动则强化了青年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前期的精心筹备:“变废为宝”活动精准选取常见废旧材料,确保创作可行性;红色剧本杀严格审核历史细节,兼顾适龄性与教育性;科技小院实践对接农户实际需求,实现智力帮扶。这些细节体现了活动组织者“以需求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的策划理念。
此次实践活动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缩影。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通过“科技小院”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让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从环保理念的儿童启蒙到红色文化的代际传承,从科技助农的实地考察到乡村振兴的理论宣讲,多元活动形式如繁星点点,照亮了乡村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路径,也让“青春筑梦”的誓言在乡土大地上绽放出璀璨光芒。
作者:眭颖溢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