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莆田学院“数”拓星村实践队赴漳州鸿渐村开展侨乡文化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0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6月30日,莆田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数”拓星村实践队前往福建省漳州市角美镇鸿渐村,围绕“增强文化认同感,增进海内外联系”主题开展侨乡文化调研活动。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村民访谈及网络媒体宣传等形式,深入挖掘侨乡历史脉络,助力侨乡文化传承与发展。

    侨乡发展与文化遗产深度体验
    在当地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首先参观了鸿渐村的整体发展风貌,了解其作为“吕宋村”的历史渊源——自明清时期起,村民便从月港出海移居菲律宾吕宋岛,形成独特的侨乡文化圈层。队员们重点探访了三大文化地标:
    阿基诺夫人亲手种下的南洋杉:这棵由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阿基诺1988年回乡寻根时栽种的树木,如今已枝繁叶茂,成为中菲文化交流的象征。阿基诺家族祖籍地的确认,更凸显了鸿渐村作为海外侨胞精神纽带的重要地位。

    郑和庙:这座明末清初由旅菲侨胞带回郑和画像并兴建的庙宇,供奉郑和及助手王景弘,其“黑脸郑和”与“红脸王景弘”塑像及庙联“著千古之功勋职封太保,济万民乎黎庶德重风山”,体现了闽南侨胞对航海先驱的尊崇,以及两岸共同的信仰文化。
    凤山宫:始建于宋末的凤山宫主祀保生大帝及朱、池、李三姓王爷,作为白昆阳保六甲社共奉宫宇,其建筑风格融合闽南传统与南洋元素,承载着侨乡民众祈福平安、追思先祖的深厚情感。
    多维调研助力文化传播
    实践队通过三项举措深化调研:
    实地调研:队员们结合高阳楼侨乡记忆馆内的侨批、老照片等千余件展品,系统梳理华侨迁徙史与侨乡发展脉络,尤其关注“乡贤+”模式下的文化遗产活化案例,如高阳楼从华侨故居转型为两岸文化交流空间的实践。
    村民交流:与当地老华侨及侨眷座谈时,队员们聆听了许永洋等村民讲述阿基诺夫人寻根历程、华侨捐资兴学等故事,深刻体会到侨胞“落叶归根”的桑梓情怀。
    网络宣传:依托短视频平台及直播技术,实践队记录侨乡风貌与调研成果,制作专题微视频,计划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扩大鸿渐村侨乡文化影响力。此前该团队曾凭借类似创新实践获校级优秀微视频奖项。
    文化认同与侨乡振兴的双向奔赴
    鸿渐村作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近年来通过保护南洋杉、活化高阳楼、建设华侨博物馆等举措,持续深化海内外文化联结。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是对侨乡历史的“考古”,更是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探索“数字技术+侨乡文化”的创新路径,让千年侨乡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作者:尤慧,林子清,马宝娟,汪周健,林婧瑶 来源:莆田学院"数"拓星村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莆田学院“数”拓星村实践队赴漳州鸿渐村开展侨乡文化调研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