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唐诗 甘闻文
7月1日上午,湘潭大学法学学部“法护非遗,沅澧传承”三下乡实践调研团走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盆歌代表性传承人刘静老师,开展关于古老歌谣传承、困境与法治保障的对话。
鼓盆新韵:从《扶贫佳话》看古老艺术的焕新
访谈伊始,刘静老师细数鼓盆歌近年来的创新发展。她以参加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的作品《扶贫佳话》为例,向学子们娓娓道来。为了让这项艺术更具生命力,刘老师和其他传承者将戏剧、地方小调等元素融入表演,让鼓盆歌表现力更为丰富。

追溯鼓盆歌的源头,刘老师将大家的思绪引向了千年前庄子的鼓盆而歌。“鼓盆而歌”展现了庄老通达的生死观,而这便是鼓盆歌最古老的文化基因,至今仍是其精神内核。
传承之忧:民间沃土上的生存与薪火之困
当被问及鼓盆歌的发展前景时,刘静老师称,澧水流域鼓盆歌民间养分充足,2006年那场“鼓王擂台赛”让民间鼓盆歌高手崭露头角,后经推广扩大了影响力。为了适应时代,传承人们积极创新,“我们新编了许多反映当下生活的小节目,也常根据真实事件进行创作,为一些单位、企业进行表演。”
但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刘静老师提到作为民间团队,无专门组织与固定工资,传承人多靠参与丧事活动维持生活,经费匮乏难以吸引留住年轻人。面对传承人缺少年轻力量的现状,刘老师忧心忡忡,刘老师担忧这项艺术后继无人,在当地学校开设社团进行教学,努力扩大影响,但这远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

在组织层面也存在难题,民间艺人分散,管理松散,缺乏体制约束,演出协调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影响推广效率。此外,社会认知层面偏见犹存,“鼓盆歌过去主要用于丧事,这让一些民众有所避讳,家长们由此不愿意让孩子学习这一艺术,这也是后继难寻的原因之一。这些年我们努力创作积极向上的节目,公众接受度确实提高了,但彻底扭转观念仍需时间。”
关于传承方式,刘老师介绍道,鼓盆歌多靠“口口相传”,临场发挥性强,极具灵活性,入门到独立表演,需要时间的沉淀。为了让队员们有更直观的感受,她即兴介绍了鼓盆歌独特的“十二个韵”,并现场声情并茂地演绎了几段经典唱腔,韵律回荡,婉转悠长。

法治薪火:照亮传承之路的期盼与建言
面对鼓盆歌传承在法律保障方面的现存问题时,刘静老师打开了话匣子,她提及参加常德市非遗立法讨论会的经历。刘老师指出虽然地方专项保护法律正在酝酿出台,但是优惠政策多倾向于有体制组织的非遗项目,民间传承力量难获关注与帮扶。刘老师恳切呼吁希望能得到更多实在的选择与支持。
面对重重挑战,刘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充满建设性的建议。她提到希望能够搭建更广的非遗展示与推广平台,提升鼓盆歌社会认知度和市场价值,逐步实现自给自足;建议建立有正式组织的专业鼓盆歌团体,提供稳定岗位,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可尝试将鼓盆歌项目挂靠到相关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艺人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险和一定的生活保障。现有补贴不足,难以覆盖成本与激励艺人。若要非遗项目实现真正价值转化,就要让艺人获得合理收益,形成“传承有效益、效益促传承”的良性循环,进而吸引新鲜血液。

采访尾声,刘静老师再次唱起鼓盆歌,旋律中饱含千年的坚守与对未来的期盼。这声音,深深烙印在湘大法科学子心中。“法护非遗”,远非纸上谈兵。刘静老师及其同行者的困境与希冀,为队员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法治实践课——法律的温度,必须精准滴灌到每一寸需要滋养的非遗土壤,覆盖那些深植于民间的“活态”根基。鼓盆歌的传承之路,不仅需要艺人的执着坚守,更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其扫清障碍、提供支撑、点燃希望。当法治的理性之光与青春的热忱之火交织,沅澧大地上的这曲古老歌谣,方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击响更加强劲、更加悠远的生命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