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黄山歙县“墨韵徽音·尺素传家——解读徽州家书文化基因”实践团成果总结
一、实践内容
(一)徽州古城文化考察
徽州古城是本次实践的首站。实践团成员漫步古城街巷,参观了许国石坊、徽州府衙、斗山街等标志性历史遗存,直观感受徽派建筑的精巧与古朴。在走访过程中,成员们发现古城内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既有游客如织的老字号店铺和徽菜馆,也有当地人悠闲生活的寻常巷陌。这种古今交融的场景让大家体会到徽州古城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在古城考察中,实践团特别关注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承情况。成员们走进古城深处的寻常人家,与居民围坐交谈,倾听他们讲述家族往事和书信故事。其中包括许多老人回忆起过去外出谋生的亲人通过书信维系亲情的岁月,以及家中长辈以书信教诲子孙的家风故事。这些鲜活的讲述使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家书在徽州传统社会中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承载着伦理纲常、家风家训和桑梓深情,成为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纽带。一位歙县本地老人拿出珍藏多年的祖辈家书复印件,动情地为成员们朗读其中片段。信中既有对家中妻儿的思念与叮嘱,也有对后辈读书上进、清白传家的殷切期望。这些朴实真挚的文字让实践团成员深受感动,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徽州家书所蕴含的文化力量。
(二)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参访
实践团第二站来到位于古城内的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该馆通过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全面展示了徽州地区的历史沿革和文化成就。在博物馆内,成员们重点参观了“徽商与家书”专题展区,这里陈列着数百封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的书信原件和抄本,以及相关的契约、账册等文书资料。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徽商生活与情感世界的窗口。
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徽商“贾而好儒”的独特文化传统。徽商在外经商致富的同时,不忘始终保持着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他们留下的一封封家书,不仅记录了经商过程中的见闻与艰辛,也寄托了对家人的深情问候和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例如,一封清代歙县商人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勉励儿子勤奋读书、修身立德,并详细询问家中田产和妻儿近况,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通过这些实物史料,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徽商“贾道儒行”的精神:他们一方面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纵横商海,被誉为“徽骆驼”;另一方面又坚守儒家伦理,将诚信、孝义等价值观融入家书家教之中,使商业经营与家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除了家书文书,博物馆中陈列的徽墨、歙砚等文房四宝精品以及徽州古建模型也令成员们叹为观止。这些展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印证了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博物馆参访,实践团成员对徽州历史文化有了更系统、深入的认识,也为后续讨论“家书与家国情怀”积累了丰富素材。
(三)渔梁坝水利文化体验
渔梁坝是本次实践的最后一站,也是最令成员们难忘的文化体验。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古石坝横亘于新安江上游,是古代徽商水路运输的重要枢纽,被誉为“江南第一都江堰”。实践团抵达渔梁坝时,首先沿着江边的青石古道漫步,眺望湍急的江水冲刷着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条石坝基,耳边仿佛回响起当年徽商船队启程时的号子声。站在坝上远眺,青山如黛、碧水长流,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古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智慧。
在渔梁坝景区,实践团还特别参观了当地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渔梁鱼灯”的制作工艺。鱼灯是徽州传统灯彩艺术的一种,因外形似鱼而得名。传承人一边熟练地扎制竹篾骨架、糊纸绘画,一边向成员们讲解鱼灯的文化寓意:鱼灯寄托着“顺水行商,以灯引路”的美好愿望,象征着徽商在外闯荡时顺风顺水、一路光明。当一盏盏栩栩如生的鱼形灯彩在暮色中点亮,摇曳的灯火映照着新安江面,这一刻将徽商文化的历史记忆与实践团成员的现场体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令实践团成员最为动容的,是渔梁坝所在地居民所讲述的当代故事。据当地居民介绍,如今的渔梁坝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新安江上游重要的泄洪分洪区。每年的梅雨季节,为了保障下游城镇的安全,渔梁坝附近的居民都会主动撤离世代居住的老宅,配合政府分洪调度。“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在这些普通百姓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在采访中有一位居民深情地说:“这条江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徽州人,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小家。”这种朴实而真挚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实践团成员。大家认识到,从古代徽商“家国同构”的担当,到当代百姓舍己为公的胸怀,徽州大地上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二、实践反思
本次“墨韵徽音·尺素传家”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引发了实践团成员的诸多思考。
首先,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实践中我们看到,徽州古城的历史文脉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生生不息:古老的民居里仍有居民世代相守,传统的节日习俗和手工艺在当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续。然而,也有一些珍贵的文化记忆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例如,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手写家书的传统在年轻一代中已渐行渐远;一些口头相传的家族故事如果不及时记录整理,也可能湮灭无闻。对此,实践团成员认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和文化机构应加强对古城、古村落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土壤;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也应增强文化自觉,主动了解和传播身边的文化故事。正如实践中一位老人所说:“年轻人多回来看看,多听听我们这些老故事,就是最好的传承。”这句话让成员们深受触动,大家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记录和传播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
其次,关于家国情怀时代内涵的思考。通过走访徽商故居、品读先人书信以及聆听当代抗洪故事,成员们对“家国情怀”有了更加立体的理解。在古代徽州,“家国情怀”体现在徽商“贾而好儒”、以讲信重义和担当经营天下的精神,也体现在游子家书里对故土亲人的深深眷恋。在当代社会,“家国情怀”则更多地表现为普通人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挺身而出的奉献精神,如渔梁坝居民每年汛期舍家分洪的壮举。可见,家国情怀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体现在不同时代人们的责任担当之中。实践团成员在总结讨论时纷纷表示,新时代的青年应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既要心怀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也要立足本职、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应体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具体行动中。
此次歙县之行虽已结束,但徽风皖韵的余音仍在成员们心中回荡。实践团将继续整理实践成果,通过撰写调研报告、举办分享会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徽州家书文化和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有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于社会实践的课堂,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潘淑雅,周思彤,史梦琦,吴宇,蒋娜 来源:实践经历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安工大学子敬老行,寸心传递暮年晴
- 安徽工业大学志愿队走进当地养老院,开展暖心志愿服务。活动中,队员们分工协作,为老人们提供服务,用双手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围坐倾
- 06-23
- 爱在塔大,救在身边
- 为提升学生急救意识,普及基础急救知识,近日,塔里木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绘测乡行志愿者”团队发起“爱在塔大,救在身边”急救知识
- 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