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5年寒假期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陆同学带领7人团队(成员:庞陈阳光、卢俊宇、刘一金、施文宁、尉馨之、王梓骏),返回母校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开展"感恩母校行"实践活动。团队通过线下讲座、资料发放和线上答疑等方式,为学弟学妹提供切实帮助。
基础筹备工作
具体实施过程
1月22日下午,团队分两组开展工作:
▫ 高三专场(教学楼302教室)
庞陈阳光站在熟悉的教室讲台上,将自己高三时使用的浅蓝色活页本摊开展示。这个封皮略有磨损的时间表记录着他从2023年9月至高考前的每日安排:
6:30 起床(备注栏用红笔写着"冬天实在起不来可延至6:45")
7:10-7:30 边吃早餐边背英语作文模板(展示当时拍的鸡蛋饼配单词卡照片)
19:00-21:30 主攻薄弱科目(用便利贴标注"周四数学,周五文综")
22:30 睡前回顾当日错题(笔记本上留有睡前迷糊写歪的笔迹)
"这份时间表的秘密在于留白。"他指着每周日下午标注的"空白两小时"解释道,"这段时间专门用来补本周未完成的任务,如果都完成了就去打篮球。不要用完美主义逼死自己。"说着翻开错题本,展示用三种颜色荧光笔做的标记:红色代表计算错误,黄色代表知识盲区,绿色代表需强化记忆的解题套路。
在分享考场应急技巧时,庞陈阳光掏出一个皱巴巴的透明文件袋——这正是他高考时带进考场的"安心包"。"遇到难题时,我会把2B铅笔横放在试卷上方作为视觉焦点,然后做三次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去年语文考试古文阅读卡壳时,这个方法让我找回了节奏。"现场他邀请两名学生上台模拟考试场景,指导调整坐姿时特别强调:"把臀部往后挪到椅子深处,这样腰背自然挺直不易疲惫。"
最后的文理交叉复习演示环节,庞陈阳光用教室电脑打开自己高三时的电子课表:"比如晚自习19:00-20:00做数学大题,接着20:10-21:00背历史时间轴,最后留10分钟整理英语错题。不同学科切换能让大脑保持新鲜感。"他还分享了防走神小窍门:在做理科题时,用手机播放咖啡馆白噪音;背诵文科知识点时,则改用钢琴纯音乐。"不过要注意!"他指着课表上的红色警戒标识提醒,"千万别在21点后继续学新内容,这个时间只适合整理归纳。"
▫ 高一高二专场(学校会议室)
卢俊宇、施文宁负责专业选择指导:
线上延续服务
2月1日-5日期间,团队轮流值班完成:
实际成果反馈
活动共覆盖高一至高三学生150余人,主要收获包括:
高三(8)班张同学反馈:"学长学姐整理的数学公式记忆口诀特别实用,我现在每天早读都会背一遍。"高一班主任王老师评价:"这种同龄人的经验分享比教师说教更有亲切感。"
团队经验总结
队长陆表示:"我们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把以前的笔记重新扫描成电子版,或者把大学官网的专业介绍汇总成册。重要的是持续保持和学弟学妹的沟通。"目前该团队已制定每月线上交流计划,计划在6月高考前开展志愿填报指导专场。
(图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阳光小队感恩母校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