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日,我跟随着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乡村支教显担当,守护非遗粗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安徽省六安市独山镇游芳冲村康林竹编厂体验和传播竹编这一非遗文化。
初次相遇,在邹红老师的带领下,当我走进非遗竹编工坊,首先映入眼帘的市各种各样的竹编作品,从简单的竹篮、竹席到各种复杂的竹编艺术品,每一件都充满了竹编匠人的心血和智慧。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日常用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一根竹子都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7月8日,我和队员一起来到游芳冲村村委会给孩子们上课。在课程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孩子们解答疑惑并帮助他们巩固英语知识基础,拓展英语词汇。同时我还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在本次支教过程中,我很开心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当地的孩子们,同时我在帮助孩子们的过程中也为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竹编意在“竹”,也在“编”。篱丝交集,一编一织,编织出中国人一种“竹”的审美,这是我们华夏儿女独有的浪漫。然而,在六安市独山镇中的这个小村庄里,仍流传着非遗竹编的神话,可见它作为一项传统工艺,拥有着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我们华夏儿女的浓厚情感。第一天的竹编探访之旅,不仅仅只是带给我们当时的震撼和精神洗礼,更重要的还有增强了我对于传承非遗竹编的认知,正是这些闪烁着的非遗文化精神激励着我们。
为了解六安本地非遗竹编的传承与保护,我和其他队员在独山镇及游芳冲村开展了调查活动,并实地走访调查了将近100人,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对非遗竹编文化的了解和他们对竹编产品的需求情况。
通过对邹红老师和其他非遗竹编手艺人的访谈中,我了解到竹编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项解决温饱的手艺,更是一门承载着文化传承的艺术,不仅能够传承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还能够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邹红老师及其他老工匠用心教授我们编制竹编,让我们亲身体验到传统传统竹编并不容易,从而懂得了始于热爱,盛于坚守的道理。匠人的坚持和传承精神,以及他们对竹编的热爱和渴望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竹编,深深打动了我,同样也激励着我在学习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走。此外,以邹红老师为代表的竹编艺术家们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新的艺术,新的竹编艺术品也在缓缓冒尖。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文化资源的宝贵财富。代代传承不仅是对艺术的坚持,更是对艺术的一种尊重。我对邹红老师坚守传统文化的信念表示敬佩,并将这视为对竹编这项传统技艺最好的保护和尊重。
除此之外,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遗竹编文化,我们应该充分把握时与势,勇于挑战,敢于创新。我们是21世纪的新青年,走在建设祖国的长征路上,任重而道远,我深深体味到,我们需要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者角色,推进非遗技艺成为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部分精神和力量。
相信竹编的魅力会被更多的新生力量捕捉到,从一代代坚守与传承中深刻认识到保护非遗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