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乡”约|“陶韵逐光 窑火传薪”实践团深入界首市田营镇调研纪实

    发布时间:2025-10-11 阅读:
    来源:“陶窑逐光窑火传薪”暑期实践团
  
  “陶窑逐光窑火传薪”暑期实践团,于7.9号上午出发,前往阜阳市界首市田营镇,开展学习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彩陶的历史、制作工艺,采访非遗传承人,以及收集与彩陶相关的调查问卷的实践活动。
  图一:实践团队在安徽农业大学南门拍摄的出发照片。陶璐璐/摄
  深入一线:探寻非遗彩陶的传承与创新
  实践团拜访了田营镇彩陶卢氏传承人卢山保师傅,聆听他与彩陶之间的故事。据卢师傅所说,卢家做彩陶,到他这儿是第七代了,他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彩陶有兴趣。他说:“小时候看我爹做活,窑火映着他的脸,陶土在他手里像活的一样。那时候就觉得,这泥巴能变出这么多花样,太神了。”说到年轻时的经历,他眼里闪着光:“以前老法子烧出来的彩陶总爱脱釉,我不服气,蹲在窑边守了三个月,试了二十多种釉料配比,把窑温提到一千多度,才算攻克了这个坎。”他笑着回忆起妻子的话:“我媳妇那时候总说我,跟陶土过日子比跟她还亲。”
  听卢师傅讲他蹲窑边试釉料、被媳妇埋怨的事儿,大家心里都很有感触。原以为非遗很复杂,其实就是卢师傅这样,一辈子跟泥巴较劲,把自家手艺守下来,还想着法儿教给更多人。
  图二:实践团队在界首市田营镇李能村记录彩陶传承人卢山保师傅制作彩陶。徐张盛/摄
  产业探秘:了解彩陶与当地发展的关联
  界首市田营镇李能村与彩陶产业紧密相连。田营镇作为界首彩陶的发源地与核心传承区,承载着这项传统工艺数百年的发展记忆。界首彩陶技艺源于唐代,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地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彩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致力于将彩陶文化发扬光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图三:界首市田营镇彩陶博物馆。徐张盛/摄
  非遗传承:体悟彩陶制作流程
  实践队来到了李能村陶窑里,负责人邢淑芹向队员们介绍了彩陶的制作工艺,从选料、练泥,到成型、晾干,再到施釉、烧制。
  成员们近距离观察了彩陶制作的拉胚工序。看师傅示范时,成员们心里暗暗地想“这有啥难的,我也可以”,纷纷上手体验后,才惊觉简单的拉胚藏着大学问。师傅手掌轻轻一托,陶泥就乖乖站起来,转着转着就成了圆润的瓶肚。轮到自己,陶泥在转盘上东倒西歪,要么捏扁了,要么捏歪了。师傅笑着说:“它认手呢,你急它更不听话。”
  非遗传承人凭借精湛技艺,将泥土化作精美艺术品,传承千年文化。
  图四:田营镇李能村陶窑实践队队员体验彩陶制作流程。徐张盛/摄
  结语:
  此次三下乡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这段深刻的经历,已成为每位参与者心中珍贵的记忆。在陶土的拉伸揉搓中,我们懂得了非遗的内涵;在与乡亲们的交流中,感受到了基层的温暖。
  文|陶璐璐 徐湘玲
  图|徐张盛 陶璐璐
  投稿团队|“陶韵逐光窑火传薪”暑期实践团
  负责人|陶璐璐
       指导:胡凤霞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网站简介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